本站11月1日消息,據報道,阿根廷科學家在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地區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發現——一枚距今1.61億年的蝌蚪化石,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蝌蚪化石,為蛙類(包括蛙和蟾)的演化歷程提供了寶貴的新視角。
蛙和蟾作為兩棲動物無尾目的成員,共享著一種獨特的二階段生命周期:它們從水生的蝌蚪幼體逐漸變態成為陸地生活的成體。盡管成體蛙的化石記錄可追溯至晚三疊紀(大約2.17億至2.13億年前),但在白堊紀(1.45億年前)之前的蝌蚪化石卻一直是科學界的空白。
此次發現的化石蝌蚪保存狀況極佳,源自中侏羅紀(大約1.68億至1.61億年前)的地層。化石中,蝌蚪的頭部、大部分身體以及部分尾部清晰可見,甚至眼睛、神經系統和一只前肢也保存得相當完好,顯示出這只蝌蚪正處于變態過程的尾聲階段。
令人驚嘆的是,這枚化石蝌蚪的體長估計接近16厘米,堪稱巨型。此前在同一地點發現的成年蛙化石也被認為是體型龐大的物種。大型體態在無尾目的演化歷史上曾多次出現,但此次研究揭示,該物種是極少數蝌蚪與成體均保持巨大體型的蛙類之一。
研究進一步指出,蝌蚪體型結構的關鍵特征在無尾目的早期演化階段就已顯現,這標志著大約在1.61億年前,無尾目已經具備了典型的、包含明顯變態過程的二階段生命周期。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無尾目演化史中的一項重要空白,也為我們理解兩棲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生活方式轉變的復雜過程提供了關鍵線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