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11月1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號、“雪龍2”號11月1日從廣州出發,奔赴南極。此次考察預計將歷時近7個月之久,這也是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后的第一次考察,依托“三船”“五站”,此次考察有哪些重點任務,又有哪些亮點?
出發前夕,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領隊王金輝對中新社記者介紹了本次考察的三項重點任務。
首先是推進秦嶺站考察保障能力建設,安裝配套設施設備,為首次開展秦嶺站越冬考察任務提供支撐,也將為中國和全世界科學工作者持續探索自然奧秘、全面科學認知極地提供良好工作生活條件。
其次是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其中,南大洋調查,依托“雪龍”號和“雪龍2”號,分別在東南極的普利茲灣和宇航員海,西南極的羅斯海和阿蒙森海以及南極半島臨近海域開展綜合調查監測。
南極陸地生態環境和沿海海洋生態環境調查,將依托昆侖站、泰山站、中山站、長城站開展。
“中山站側重于冰川和空天環境,對其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周邊的海冰、空間物理、生物生態進行調查,重點開展冰雪相關參數和天文觀測。”王金輝說,將首次開展相關國產自研儀器的數字孿生極地試驗,進而獲取極區精細化高影響天氣資料,實現中國自主研發氣象探測儀器的觀測示范。還將首次在中山站進行雪冰顆粒物含量變化及其溫室氣體源匯影響的科學研究。
此次考察昆侖站主要開展冰蓋雪冰環境、空間物理、天文等項目的考察,研究冰蓋的形成、演化以及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王金輝說,將首次用紅外水汽吸收窗口在昆侖站開展天文觀測。物資保障上,將首次增加高原地區食品。用以緩解隊員高原反應的國產裝備高壓氧艙,將進一步在昆侖站進行技術驗證,并以組合體形式首次在昆侖站使用。
王金輝說,秦嶺站的科學考察側重于其所在的羅斯海恩克斯堡島的氣象環境、水文環境和鳥類特征,將首次開展越冬考察任務。
本次考察長城站、中山站、秦嶺站三站都有越冬項目?!笆状稳驹蕉彩潜敬慰疾斓牧咙c”,王金輝說。
第三,開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領域的國際合作。本航次將繼續實施多國合作的國際南極“環行動計劃”,實施與澳大利亞、挪威等多國合作的恩德比地區域航空調查任務,支持冰蓋物質平衡的精準評估和不穩定性研究,并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意大利、韓國、俄羅斯等國繼續開展后勤保障等方面雙多邊合作。
“本次考察也是綠色科考。”王金輝強調,將充分展示中國綠色考察、綠色建造、綠色技術和綠色設備,新能源系統主要包含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新型能源在秦嶺站的應用,展示中國在南極特殊環境下的建筑技術實力和保護極地的理念,用實際行動履行國際環保要求的承諾,體現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