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非城》最近火爆,火爆程度已經蔓延到國外。
與以往的熱詞不同,這個網絡熱詞源自一位國外博主。在中外網友的模仿和解讀下,“城市非城市”一下子成為了城市化、洋氣、新奇、甚至“刺激”的代名詞。
值得注意的是,《城還是非城》走紅的背后原因是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在全球范圍內“走紅”。中國外交部7月4日對此回應稱:很高興看到外國朋友在中國欣賞美麗的風景和美食,親身體驗生動、真實的中國。中國來了,歡迎大家。
中國最近在世界上有多受歡迎? “那你說去中國是什么意思?中國到底是什么?!”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01
中國有多受歡迎?
你有沒有發現,這幾個月你身邊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了:北京的故宮和長城、重慶的洪崖洞、湖南的張家界……無論是人文景觀、自然風光,還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可見外國游客。
如今,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只要輸入“中國”或“外國人在中國旅游”,就能看到令人眼花繚亂的外國人在中國旅游的視頻博客。
時長從幾十秒到幾十分鐘不等,場景從著名景點到街頭夜市,從漢服化妝到中餐,從乘坐高鐵到傳統中式按摩……深度與廣度這段經歷可能會讓你即使作為一個中國人也感到自卑。 。
“中國”一下子成了“交通密碼”。在海外某短視頻平臺上,該詞條的瀏覽量已達7億。
除了中國旅游相關短視頻在國內外互聯網平臺走紅外,赴華游客數量也激增。
國家移民管理局7月5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占比52%,同比增長190.1%。
“我從6月到10月底的日程都排滿了。”四川成都的一位全職西班牙語導游表示,他每個月至少帶團25天,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4點。
在這波來華旅游中,除了國外游客外,還有來自北美、歐洲等地的旅行社。他們聚焦中國旅游市場,探索創新項目和精品線路,積極開展國際旅游合作。
在河北秦皇島,由7家俄羅斯旅行社組成的旅游團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結合秦皇島特色,開發了長城預約、濱海水游、山地夜游、帆船等多個旅游項目。旅游。 “我上次來這里是在2018年,現在一切都更加美麗了。”俄羅斯考察團的一名成員說道。
國家移民管理局預計,今年下半年外國人來華熱度將繼續上升。
02
“中國到底有什么?!”
“我家的大門永遠敞開,我張開雙臂等著你,一旦你擁抱我,就會有默契,你就會愛上它。”歌曲《北京歡迎你》唱出了中國的開放自信、熱情友好。
如今,很多來到中國的外國人都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擁抱”、“愛上這個地方”。當然,這不僅僅是北京,而是整個中國。在外國人眼中,中國到底有什么吸引他們的地方?
熱情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是很好嗎?”好客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基因。外國游客紛紛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中國熱情”。
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曾分享在張家界的一幕幸福景象:一群外國友人乘坐天門山自動扶梯,意外遇到了上行的中國游客。雙方用普通話熱情地打招呼,有的還擊掌。場面熱烈、熱鬧。外國游客驚訝地說:“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
在外國網友的視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位杭州出租車司機與外國游客分享西湖龍井,并被表白:“我愛中國,因為我每天都會遇到你們的善良!”一名北京男子與外國游客打毽子。被譽為“懂中國功夫的大師”!
就連一些中國網友也坐不住了,開始制作視頻,為外國友人提供中國旅游攻略。
“好客的中國”瞬間在視頻中變得具體化。
美味的食物和美麗的風景
重慶的8D景觀、北京的長城、浙江的杭州西湖、廣西的桂林景觀……
北京的烤鴨、重慶的烤串、上海的蝴蝶餅、南京的小籠包……
漢唐服飾、中醫理療……
從現代城市景觀到自然美景,從美食到中國傳統文化,無不讓來訪的外國游客豎起大拇指。
在外國游客分享的視頻中,他們在長城、故宮、張家界、秦始皇陵……他們表示“太喜歡了”“太震撼了”太酷了”和“我來到了我從小就聽說過的地方。” !
值得一提的是,網絡平臺顯示,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景點有黃鶴樓、拙政園、恭王府、趵突泉、張學良故居、九寨溝、天門山、秦始皇陵等。陵墓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等排名靠前,可見外國游客熱衷于探索中國文化、體驗歷史和人文。
這些對中國風景、人文、歷史“天然去修飾”的“直接”視頻,一經發布就可以輕松被數百萬人觀看。
街頭夜市、餐館門前,外國友人排起長隊,拿起烤串,喝北京豆汁,享受中餐,直呼“真好吃”!很多外國朋友在深度體驗中國美食后幽默地說:“中國真是不‘安全’,一不小心就能胖十斤。火鍋、烤鴨、奶茶、烤串……吃得根本停不下來!”
同時,外國游客也樂于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穿著漢服去唐朝不夜城拍照,去中醫診所體驗中醫療法,體驗非遺陸氏心意拳和中國插花……“感覺真好”能夠享受到和當地游客一樣的體驗。”一位外國游客興奮地說。
還有高鐵、無人駕駛……
此外,中國便利的交通和基礎設施也吸引了眾多外國游客。
“高鐵之旅”是不少外國游客熱門的打卡項目之一。也是外國游客體驗中國高鐵速度、中國發展速度的重要窗口。
很多外國友人也在無人駕駛演示區體驗了一番,驚嘆道:“真是奇葩的事情啊!”
03
為什么中國在世界上如此受歡迎?
事實上,中國在全球“受歡迎”、入境旅游“流量池”越來越大并非偶然。根本原因是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
為便利中外人員往來,中國推出“三減三免”政策,即減少簽證申請表需填寫的內容、階段性降低簽證費用、簡化審批為國際學生在中國辦理手續,免除部分申請人采集指紋,并免除簽證預約。對法國、德國等國試行單邊免簽政策。
7月1日起,我國對新西蘭、澳大利亞、波蘭等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中國免簽“朋友圈”再次擴大。這是繼去年12月和今年3月兩次對法國、德國等12國實施免簽政策后,中國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又一有力舉措。
同時,中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已推廣至54個國家。其中,長沙、哈爾濱、桂林3個城市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北京、天津、石家莊、秦皇島、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廣州、深圳、揭陽、沉陽、大連、青島、重慶、成都、西安、廈門、武漢、昆明等20個城市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隨著免簽“朋友圈”的不斷擴大,外國游客的“訪華”變成了可實現的“隨時旅行”,大大提高了他們“來看看中國”的能力。的積極性。
“堵點”已初步清除
此前,外國游客面臨繳費難、購票難、住宿難等一系列“堵點”。隨著政府各項政策的推動,這一情況開始有所改善。
“支付寶和微信的所有功能都在一個軟件里,非常實用!”一位外國游客說道。
移動支付曾經是困擾外國游客的一個問題。不支持海外卡、過度消費無法支付等一系列問題讓外國游客感到非常不便。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高支付便利性的意見》,在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持續優化現金使用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提高移動支付的便利性。
意見發布后,多地出臺相關方案,圍繞“吃、住、行、游、購、娛、醫”圈定重點商戶,共同推動外卡受理環境的改善。
多個城市和場景新增了外卡POS機、ATM機、支付服務臺等設施,為游客提供外卡刷卡、二維碼支付、現金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
同月,央行還發布了《外國人在華支付指南》,介紹了銀行卡、移動支付、現金、賬戶、數字人民幣等五類支付服務的具體應用,并配有圖片和說明。文本采用簡單易懂的術語。此外,央行還聯合多個部門推出了一系列優化支付的措施,包括提高移動支付單筆交易限額、提高卡綁定效率、簡化身份驗證安排等。
目前,外國游客可以下載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工具,支持綁定國際銀行卡;國內有30多個電子錢包可以使用。
從效果看,這些措施非常有效,外國人境內支付交易金額和筆數大幅增加。據統計,今年4月份,POS機外卡交易筆數和金額較2月份翻倍;超過200萬移民使用移動支付,交易筆數和金額較2月增長80%以上。
此外,還有外國游客留言稱,入住酒店時,因“無法接待外賓”而被拒絕入住,造成諸多不便。
對此,公安部、商務部、國家移民管理局聯合表示,酒店業不得以缺乏涉外資質為由拒絕接待外國人。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不少酒店取消了入住時強制刷臉的要求。上海等地,各類特色住宿資源也正在進一步向入境游客開放,前臺提供地圖,早餐選擇有美式、英式等。
針對門票預訂問題,某互聯網平臺還聯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海外綜合服務平臺”,支持海外游客在線預訂兵馬俑旅游門票,并推出國際版支持多語言、多支付、多文檔信息錄入。售票機讓國際游客可以輕松地線下購票。
…………
從提升游客體驗出發,不斷疏通入境旅游“堵點”,“多思考”細節,是中國待客之道,也是中國留住游客之道。
國際航班恢復
國際航線的逐步恢復也是重要的推動因素。
今年5月,中國民航局宣布,將繼續優先增加國際客運航班,并會同有關部門協調政策,全力推動國際客運航班進一步恢復。還將積極支持中外航空公司加大我國國際航線的運力投入,完善國際航線。互聯網便利了中外人員往來。
例如,海南繼續恢復境外客運航線,目前已恢復境外客運航線48條。預計今年年底海南省境外客運航線將達到62條。
2023年4月起,湖南恢復首爾、釜山至張家界直飛航班。韓國游客只需3個多小時即可到達張家界。
多家航空公司數據顯示,國際航線新開和復航正在加速,超出民航局今年年初對國際航線市場復蘇的預期。
創新入境旅游產品
如今,快捷方便地游覽旅游景點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外國人來華旅游也從標準化轉向個性化、深度旅游行程。
各地積極探索沉浸式文化旅游體驗、旅游演出、夜間文化旅游、冬夏避暑、城市漫步等旅游新業態,不斷創新迭代入境旅游產品,打造“中國式景點”并“圈粉”到更多的國外。游客。
例如,上海一家國際旅游公司推出了“做一天上海人,學做中國菜”的特色行程。該線路還入選今年5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的十大“看上海、行中國”精品線路。
據悉,這條線路火爆時,一個月就有100多名游客體驗。該旅游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打造高品質小團游,根據客人的需求和喜好定制產品,讓外國人也能享受到旅游的煙火氣。”在上海生活中體驗中國文化。”
又比如,不少旅行社將漢服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項目作為行程亮點,吸引外國游客。
今年6月,澳大利亞游客安德魯·巴克斯特來到西安,特地換上漢服,漫步在大雁塔腳下的唐朝不夜城,與同樣穿著漢服的中國游客進行了友好互動。 “能和當地游客有同樣的體驗感覺很棒。”
04
入境旅游有哪些問題?
“入境旅游”市場的快速復蘇,導致入境旅游人才儲備不足,外語導游特別是小語種導游短缺的問題逐漸顯現。在一些城市,由于入境游客增多,已經很難找到流行小語種的導游。有的旅行社提供流行語言導游每天的收入可達200??0多元。
“入境旅游的好轉也給各地旅行社的接待能力帶來了挑戰,特別是小語種導游短缺。目前,旅游業正在通過跨區域人才派遣和調配來‘救災’”但雙語導游的長效培養體系亟待完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國家有關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文化和旅游部在文件中回應稱,目前外語導游特別是小語種導游緊缺。加強外語導游人才培養和儲備,積極開展合作。與有關部門溝通,優化外語導游人才供給,為出入境旅游市場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撐。
此外,支付、出行、互聯網、語言等公共服務雖然有所改善,但仍不能完全滿足國際游客的需求,而這些都是入境旅游發展的軟環境。
例如,酒店住宿接待外國游客的能力有待提高。包括外語溝通能力、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入住流程、酒店設施雙語標識、Wifi登錄操作的優化、轉換插頭的設置等,都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提高。
再比如支付便利問題,這對于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政府、金融機構、平臺、企業等需要進一步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支付便利化的各個方面。認真落實,不斷優化外部朋友的用戶體驗。
可見,在外國游客的Vlog中,中國便捷的生活服務、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豐富的文化底蘊無不吸引人。外國游客“變身”中國的“喉舌”,中國的美麗與魅力通過他們的鏡頭“傳遞”,讓更多外國人感知。外國博主與中外網友在評論區的互動,讓中外文化交流更加直接和深入。
不少外國網友表示:“我們想和你一起發現真正的中國!我們很多人已經把中國放在了旅行清單的首位。” “中國不是我們的敵人,我們的敵人是無知。”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生活,相信文明、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將逐漸為世界所熟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