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和廣汽迎來最難熬時刻。
10月31日,上汽和廣汽兩大汽車集團同日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同時也是最難看的一次財報數據。兩家車企銷量、營收、凈利潤,無一不在大幅下滑。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日發布財報的比亞迪創業績新高,按照這一銷量趨勢,比亞迪今年有望超過上汽集團,成為國內銷量第一的車企。
汽車企業經營壓力普遍大增已是共識,但仍有部分車企能夠在逆勢當中實現增長,由此更顯得上汽和廣汽在營收、凈利所呈現出的直線式下降幅度,顯得格外刺眼。
今年4月,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突破50%大關。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彰顯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之余,也將一眾依賴燃油車的企業陷入困境,上汽和廣汽也正是這場時代變革潮流下被嚴重席卷的車企。
上汽:內憂未解,外患已來
上汽集團業績報告顯示,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25.6億元,同比下降 25.5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2.79 億元,同比下降 93.53%;基本每股收益 0.025 元。
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4196.46 億元,同比下降 17.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69.07 億元,同比下降 39.45%;基本每股收益 0.602 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團前三季度60多億元的利潤里面,有51.3億元是賣MG印度公司股權得來的。
上汽集團在公告中表示,業績下降主要因為燃油車市場下滑、價格戰空前激烈,公司銷售收入減少,毛利下降,現金流入減少。
從銷售數據可以看出,上汽集團多個品牌銷量都在下跌。該集團 2024 年 9 月銷售新車 31.33 萬輛,同比下降 35.03%。這已經是上汽集團連續三個月銷量跌幅超過35%,7月和8月的銷量分別同比下跌37.16%、39.14%。
細分到各個品牌來看,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等的銷量業績都不理想。其中9月最大跌幅是上汽通用,批發銷量只有22051輛,同比減少77.95%,今年前九個月的累計銷量278485輛,同比大跌61.55%。
曾經的銷量支柱上汽大眾前三季度銷量共賣出77.21萬輛,同比下跌7.24%。另外,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大通、上汽乘用車分公司榮威、名爵等也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下滑,而唯一沒有下滑的自主新能源品牌智己,9月份銷量同比增長246.98%,但也僅賣出了6263輛。
可以看到,除了智己,目前上汽所有品牌的汽車銷量均難挽頹勢,但智己的銷量在新能源品牌當中卻也并不出彩。
上汽集團銷量表現與當前汽車市場競爭形勢有關。今年8月,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在上半年業績說明會上指出,2024年行業呈現“內卷外壓”的特征,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不斷提升,燃油車銷量持續下滑,價格戰愈演愈烈,行業高度內卷。
與此同時,海外市場環境的不穩定性加大了上汽集團的經營壓力。數據顯示,上汽集團出口及海外基地銷售汽車 8.96 萬輛,同比下降 14.41%。
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歐洲市場,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確認將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BEV)征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其中上汽集團的反補貼稅最高,達35.3%。
要知道,上汽是國內車企中在歐洲體量最大的,目前年均銷量已經超過20萬輛,而此次歐洲關稅落地,對上汽的影響也最大。
對上汽而言,燃油車全面下跌,新能源難以提速,內憂尚未解,外患已經到來。
上汽已經開啟了內部變革。今年7月,上汽集團宣布,原董事長陳虹到齡退休后,由王曉秋接任董事長一職,同時賈健旭接棒王曉秋升任上汽集團總裁。隨后旗下各個子品牌“動刀”,進行了一次人事大換血。
在近期的一次內部講話中,賈健旭直指上汽內部多項問題的同時明確了上汽集團各大子公司發展要點,包括上汽乘用車要提效能、理型譜、謀協同;通用五菱要品牌向上;上汽大眾要促油車、穩電車等。
變革還在持續,但成效還需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廣汽:9個月凈利潤僅有 1.2 億元
廣汽已連續 9 個月出現銷量同比下滑的情況了。
根據廣汽集團9月產銷快報,今年1~9月,廣汽集團累計產量為133.4萬輛,同比下降26.08%;累計銷量為133.5萬輛,同比下降25.59%。
廣汽有超60%的汽車銷量仍來自于兩大合資品牌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但這兩大合資品牌正受到市場重創,出現了兩位數的下滑。其中,廣汽本田同比下滑29.06%至30.92萬輛,廣汽豐田同比下滑24.49%至51.79萬輛。
然而,廣汽自主品牌陣營也難撐門面。今年前9個月,廣汽傳祺累計銷量為27.69萬輛,同比下滑6.41%。廣汽埃安,今年前9個月累計銷量為22.67萬輛,同比大跌35.40%。
合資受阻,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兩大自主品牌的表現也大不如前。前九個月,廣汽傳祺賣出了27.7萬輛,同比下滑6.41%;埃安更是下滑了35.4%至22.68萬輛。
持續的銷量下跌直接影響了廣汽的營收。數據顯示,廣汽集團第三季度實現營收284.9億元,同比下滑21.46%。
同時,廣汽集團錄得自2010年上市以來最大的單季虧損,第三季度凈虧損擴大至13.9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前九個月,廣汽凈利潤僅為1.2億元,同比下滑97.34%,是上市 14 年來最差的財務表現。廣汽稱,這和銷量下滑、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減少等有關。
2024 年前三個季度,廣汽集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 9.8 億元,去年同期為 40 億元。在各項支出中,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都在增加,而研發費用同比減少了近 3 億元。
從財務基本面可以看出,廣汽今年前九個月的業務狀況并不樂觀。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合資品牌發展受阻的因素,廣汽自主品牌表現不如以往也是一大原因。
日系“兩田”合資對廣汽集團提供的投資收益在持續縮水。根據三季度財報數據,廣汽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從上年同期的70.7億元下滑到了22.6億元。
考慮到A 股公司通常只在中報和年報詳細披露收入結構,從上半年的數據也足以看出埃安發展趨緩。上半年廣汽埃安收入只有124.01億元,同比下降44.61%。
按照半年公布的177366輛銷量計算,上半年埃安單車平均收入僅為6.99萬元,而埃安最便宜的車型Aion Y起售價為9.98萬元。
隨著網約車市場容量收窄,埃安今年以來銷量表現平平,疊加比亞迪、零跑等車企在中低端車型的再度發力,Aion S、Aion V、Aion Y等車型在網約車市場的影響力受到影響,在消費市場的競爭力也略顯疲乏,銷量逐漸減少。
再者,埃安旗下發力中高端的昊鉑品牌在推出昊珀HT和昊珀GT之后也并未在市場上打開聲量,兩款車型月銷量均在千輛之下。
以埃安今年70萬的銷量目標來看,截至9月,埃安僅實現了銷量目標的40%左右。
財務數據如同一面鏡子,照出廣汽集團經營上的困境。在合資與自主整體遇到市場規模和收益挑戰的背景下,廣汽正在著力深化改革。
今年10月,廣汽發布公告稱,將對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變,并同步實施相關組織機構改革。同時,廣汽集團總部辦公地址將從珠江新城CBD搬遷至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和廣汽研究院所處的番禺汽車城。
對于合資品牌,廣汽也開始了一系列降本增效的舉措。今年5月,廣汽本田裁員近1700人,結合去年年底的裁員累計裁撤規模約占中國市場員工的20%。2024年10月,廣汽本田將關閉年產能為5萬臺的第四生產線。
今年年中,多名廣汽員工告訴筆者,廣汽集團調整多項員工補貼,包括交通補貼發放70%,取消加班費等,有員工表示相當于“變相降薪比例達到20-40%”。
然而,這些舉措都難抵核心業務增長乏力導致的營收和利潤減少,廣汽集團的困境既有市場環境轉型帶來的陣痛,也有其自身對于市場判斷錯位的因素。
一個現實切面是,零跑、深藍、問界等車企在近兩年已憑借增程車型贏得銷量,而廣汽方面 表示2025年將是公司自主品牌插混產品的爆發之年,計劃推出多款全新PHEV和REV車型。當廣汽進場,場內已經選手無數。
可以看出的是,廣汽集團在新能源市場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挑戰不是單維度的銷量問題,其背后映射的是廣汽集團之下的合資品牌如何在行業轉型之時留住生存空間,自主品牌埃安如何在消費市場打開聲量,高端品牌昊鉑如何打造品牌形象實現突圍。
寫在最后
廣汽和上汽面臨相同病灶并不意外,兩家公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十分依賴合資汽車。
在新能源轉型浪潮席卷下,合資車在中國市場處境艱難已經顯而易見,合資的疲軟直接導向兩家汽車集團營收減少,利潤降低。
兩家汽車集團都起于時代,又受困于時代。
“現在我們有很多干部很驕傲,頭抬得比天還高,有用嗎?磚頭砸下來第一個砸死你。我們要學會跪著做人,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只有你跪著做人的時候,人家都不知道你有多高,等你哪天站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真正成為巨人。”上汽集團賈健旭在內部講話中指出。
上汽和廣汽都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但競爭環境日趨激烈,廣汽和上汽是否還能“支棱”起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