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殘疾男子坐輪椅跑遍西安繪制無障礙地圖”的視頻沖上熱搜,不少網友紛紛點贊。11月2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系到了視頻中的當事人田野,他和6位殘疾朋友一起創建了“SCI無翼飛翔公益組織”,從2019年開始“西安無障礙地圖”的探索。他說希望所有的殘疾人士都能勇敢地走出去。
創辦公益組織開始“隨手拍”
2004年,17歲的田野因為車禍導致高位截癱,從此,他便開始了輪椅上的生活。他說自己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4年到2012年,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但病情沒有任何好轉。第二個階段是從2013年開始,田野不忍心看到父母那么勞累,于是開始創業。他投資8000塊錢,開了一家“串串店”。
剛開始的店鋪只是一個路邊攤,后來巔峰時期發展為五家分店。在這里,田野不僅給殘疾人五折優惠,還經常組織聚會,他們在這里吃飯、聊天、開導對方,久而久之,串串店成了他們的“精神避難所”。“我希望殘疾人士可以走出家門,融入社會。”他說。
2017年,田野和6位坐在輪椅上的朋友一起創建“SCI(脊髓損傷)無翼飛翔公益組織”,想給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場所。“我們每個星期都會組織活動,呼吁輪椅人從家里走出來,一起聚餐逛公園。”田野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在街上看到情況近似的人,會主動打招呼,然后將其拉到微信群里。慢慢地,公益組織里的人數越來越多,現如今一共有300多個成員。
田野表示,用輪椅繪制無障礙地圖是在一次聚會中大家共同商議的結果。“我們發現很多腿腳不便的殘疾人士都會被這個問題困擾,無障礙通道的不完善導致大家有時候會走到自行車道或者是機動車道上。”
經過商討,大家決定以后只要在路上看到無障礙通道不完善的地方,就拍下來發到群里,這個行為被稱作“隨手拍”。
3個月拍5000余張照片
2019年,為了更加系統地繪制出“無障礙地圖”,當初創辦公益組織的7個人承擔起了最重的任務,他們經過詳細規劃,決定分頭行動。
田野說,因為身體原因,自己和組織中的兩個人會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剩下的4人則負責主要的探索,一人負責一個方向。3個月的時間里,他們每天從早上七八點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一共597平方公里,西安三環內的主干道被他們探索完畢。最終把發現的問題拍攝成5000余張照片。
田野表示,當時出去探索道路的標配是一臺輪椅加上一把卷尺,尺子是用來測量無障礙的坡度以及高度是否合乎規范。除了這些,盲道上的“斷頭路”也是他們探索的重點。“一些地方的盲道走著走著突然斷掉了,我們稱之為‘斷頭路’,這是很危險的。”田野說,遇到“斷頭路”,他們就需要原路返回。
60歲的劉思芳是4位探索者之一,當時他主要負責主城區的南邊,“我家在西安南邊住,出門比較方便,對路況也相對熟悉。”劉思芳介紹,三環內的每一條路都要走,發現哪兒有問題,就拍個照留存下來,晚上回去把圖片匯集起來,發給負責電腦制作的人,并告訴他具體的位置和問題,把這些問題在地圖上標注出來。
劉思芳說,問題主要分為三類,一個是人行道上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一個是一些地方的無障礙通道斜坡下有臺階,輪椅人遇到臺階就不能往前走了,只能原路返回;還有一個問題是無障礙通道的斜坡不符合標準,“斜坡比較陡的話,我們就滑不上去”。
劉思芳回憶,當時自己使用手動輪椅,每天能跑10公里左右,后來就換成了電動輪椅,最多時一天跑三四十公里。
他們將探索結果制作成“西安市三環內無障礙問題報告”并提交給相關職能部門,希望可以作出完善。目前,報告上三分之二的問題已經得到整改。“修完后,相關部門還聯系我們去體驗,因為一厘米或者兩厘米的偏差對正常人來講不是問題,但對我們來說就是大問題,體驗過后還存在問題的,他們會繼續完善。”劉思芳說。
鼓勵殘障人士走出家門
“無障礙通道不僅是給殘疾人使用的,老人、孕婦以及拉大件行李的人都能用得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無障礙通道的重要性。”田野說。
如今,田野會定期到西安各大景點拍攝無障礙旅游體驗視頻,為殘疾人士“開辟”道路。他表示,很多殘障人士來西安旅游前都會給他發消息詢問景點具體的設施狀況。
田野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西安很多景點都設置有無障礙通道,比如陜西歷史博物館、兵馬俑、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這些景點會為殘疾人士設置服務窗口,腿腳不便者也可以在這里暢通無阻地游玩。在西安城墻的無障礙通道建設完成后,田野坐著輪椅“走”了上去,“當時一眼便望到整個西安城,心情既澎湃又開闊。”
這些年,因為一直做公益幫助殘疾人,田野先后獲得“中國好人”“陜西好人”“西安好青年”“陜西好網民”等稱號。他說希望所有的殘疾人士都能勇敢地走出去,“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
文/本報記者 董振杰 實習生 鐘雨露責任編輯:韓保林(EN087)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