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繞不清的管線、亂停亂放的車輛、隨意堆放的垃圾,這些場景在老舊小區隨處可見。昔日的新建筑,隨著歲月流逝日漸陳舊,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落伍,而老城居民的需求卻日益增長。我們要對城市進行改造調整,讓老街區煥發生機。
一面是對傳統建筑的眷戀,一面是對創新發展的渴望,在現代化進程中,城市微空間的改造一直面臨這種矛盾。不同于“推倒重來”的全面改造,對于城市老舊小區的微改造以“針灸”治已病,通過局部修改、實施功能置換的方法,照顧歷史的溫情和人性的溫暖,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讓“鄉愁”有所憑依。
懷揣歷史的溫情才能沿襲文化底蘊。雕梁畫棟的陳舊屋檐記錄著百年的風霜,街角矗立的牌樓石碑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城市學家芒福德曾經說過,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這些承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老街老巷,見證了城市的榮辱興衰,是城市獨特的文化印記。然而,在過去幾十年的大拆大建中,大量老街老巷被肆意破壞,甚至推倒重來。廣州民國建筑金陵臺和妙高臺被強拆,山東臨沂明朝建筑三官廟財神殿和陳氏故居被強拆,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強拆,在城市改造的進程中,一系列歷史建筑被強拆表面上是建筑物本身的更新換代,實際上卻暴露了城市管理者對歷史文化的忽視。讓城市更宜居是城市改造的目的,對過往的緬懷常常是我們的精神寄托。微改造也當呵護這一份溫情,避免走入“悔之晚矣,造假古董”的悲哀窘境。
照拂人性的溫暖才能持續開創未來。城市微空間是市民長期生活與工作的地方,當微改造一味注重“貼皮”而不具實用性,它就不能稱為成功。正如雍和宮大街改造,負責項目的工作人員著眼于文化設計層面,而居民關注的確實停車位、早餐鋪子一類生活化問題。城市微改造,應將居民需求擺在優先地位。除了要考慮居民吃住的基本需求,還要將公共空間的舒適度納入考量范疇。更新社區物理空間、街容街貌,夯實內在機理,提升街區生活品質,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城市微改造才能讓居民住得舒心,才能擁有持續開創微空間未來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融和,才能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城市的管理者應依靠微改造于細微處留存歷史溫情和人文溫暖,讓居民生活發生質的改變,讓古老的街區煥發新活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