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北京的朋友們都在緊張地為這次旅行做準備。您為什么會愛上旅行?
有人說,如果你想聽鼓舞人心的答案,就是找到自己,拓寬你的視野。
還有人說,旅行的意義在于,它讓我誤解了生活,在生活中,我們都是沒有負擔的過客,心情輕松的旁觀者,以及充滿期待的陌生人。
還有馬馬表示,帶孩子出去旅行其實就是換個地方帶孩子。
那么,帶孩子旅行到底有什么意義呢?
去年夏天,一位母親獨自帶著她 4 歲的兒子去了日本,看看她有什么不同。
我們先看一條消息: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在美國生活了很多年,去年去了日本,她在我朋友圈里的信息是這樣的:“我第一次在東京坐出租車,司機對我要去的地方不熟悉。
第二次打車,司機也走錯了路,沒有關掉機器,而是堅持到了地方就把錢還了。每次我有意識地觸摸身體時,它都是一塵不染的。禮儀之州名副其實?!?/p>
在我去日本之前,我可能沒有接受過如此熱情的贊美,但當我在日本一周后讀到這些話時,我認為這是真的,因為它一點也不“夸張”。
我們在奈良租了兩輛房,閃亮的車身和雪白的座套都讓我不好意思帶頑皮的孩子進來。當然,唯一的缺點是車費太貴了——大約 1.5 公里的路,也就是 60 元。
讓我們再看一下我問路的幾次遭遇:
因為我沒有數據漫游,也沒有下載離線地圖,所以我無法在手機上導航。但是在我在日本的 7 天里,我一次也沒有在公共汽車、地鐵和新干線的頻繁切換中迷失方向。這要歸功于當地人的熱情。
日英就像傳說中說的一樣糟糕,即使是年輕人也能說出好水平的完整句子,大多數人只能跳幾個字。當他們無法表達自己時,他們會以其他方式提供幫助。
在東京地鐵中央站,我們不得不轉乘 JR 新干線去京都,一個女孩簡單地將我們一路送到入口處,并在離開前將我們交給工作人員。
走出 JR 京都站,我們本來打算找旅館的,其實距離很近,一個匆忙的女孩被我們攔住了,但她想不出地方,她示意我們不要擔心,拿出她的 iPad 研究地圖,直到我們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
我第一次和兒子一個人在京都坐公交車,不知道該左走還是右走 100 公尺到車站,被攔下的那個年輕人急得揮手讓我原地等著,我看著他沖過馬路, 直到他跑到停車標志處看得清楚,然后氣喘吁吁地跑回來,陪我一直到車站,才滿懷信心地離開。
從清水寺到花見步道,大概1公里的路,本來打算帶寶寶過去走走,沒想到路上岔路口太多了,一對被我攔住的中年夫婦,估計也是從其他地方來京都旅游的日本人, 見他們幫不了我,就點頭道歉,仿佛這是他們的錯。
后來,老公跑到隔壁店,找了個當地老板幫我,我就帶著一臉抱歉離開了。
在迪士尼排隊時,兒子不小心撞到了我面前的姐姐,我趕緊道歉,小女孩看著他,笑著抓起一大堆自己的爆米花塞進他的爆米花桶里,那一刻,小家伙的眼睛亮了起來。
在京都的街道上問路,一位路過的老人看到兒子玩得很開心,突然把一個小玩具塞進手里,我借口連忙道謝,老人笑著離開了,就在那一刻,小家伙的眼睛又亮了起來。
沒有
必要過多地贅述,也許游客的視野是片面的,但問題恰恰是這樣的:一個人在異國他鄉的偶爾相遇,往往會影響他對這個國家和人民的印象。
另一方面,看看我們的旅游環境,看看我們在景區閑逛的小販和黑人導游,看看我們市民對街上尋路人的態度,他們共同構建了別人眼中的“中國印象”。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日本的服務業,那就是它到處都是酒店級的服務。
東京地鐵站貼心的尋路標志
一個
用于在水槽旁邊掛傘的鉤子
健全人和殘疾人都有自己的電梯按鈕
在小餐廳里,椅子下有一個裝物品的籃子
酒店清潔工使用 iPad 檢查房間的清潔狀態
在
Japan Hotel Check-Out,不用等清潔工來檢查房間,把鑰匙卡還給前臺就可以離開。因為您首先被假定為“善意”的人,所以您需要報告設施的任何損壞。這種信任令人感動。
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他在日本的個人經歷。當他們告訴服務員一個同伴打碎了一個杯子時,對方的第一反應是:“有人受傷了嗎?而不是“你得減多少錢?
心理學里的 “破窗效應” 大家都知道,我不知道對方的對立理論,姑且叫 “好壓”吧,其實也是一樣的,當你長大后,身邊的環境會怎樣對待你,慢慢的你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
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中國人在日本旅游,心態普遍復雜,所以我們會帶著更敏感和批判的眼光。
他們的公共設施設計實用細致,他們的服務態度謙遜周到,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之匹敵,我們經常被這一點說服,因為他們是世界上唯一的,而我們遠非唯一趕不上他們的人。
而且,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多年的原始積累,所以他們打開水龍頭就可以喝了,他們的食物可以放心吃,他們不用驚嘆藍天白云拍照,他們的地鐵和高鐵都沒有安檢, 他們不必對自己的包被偷和搶劫而如此緊張......當他們走在自己的街道上時
島國面積有限,各地區發展水平基本均衡。鑒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短板不斷積累,各地能達到如此平衡的水平,并不是一日之功。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抱怨,因為客觀差距比較大,一時半會兒也趕不上。
唯一讓我們不舍的問題是,人是一個無形的信使,而他是最強大的信使。在過去的一周里,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對中國和日本沒有問題的第三國居民,如果他同時去過中國和日本,他在哪里會感到更安全、更舒適?您更喜歡哪個國家/地區?
對我們來說,答案可能并不樂觀。
日本右翼政府的言行必須受到譴責,該國的外交策略必須得到支持,但只有在人文交流的層面上,我們的“人民”,我們的軟環境得分,絕不是民粹主義者在網上喊幾句抗日口號就能改善的,絕不是亂打所謂“日本產品”就能改善的。而且,修煉人心最需要長期的耐心。
入住京都的酒店后,已經是下午 5 點了。我獨自帶著兒子,拿著地圖坐上了公交車,問了路,匆匆上山,終于趕上了清水寺的黃昏。
希望兒子能記住這個平凡而特別的黃昏,希望他能感受到,無論媽媽多么疲憊,她都會牽著他的手看風景。
愛、愿景、成長,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所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