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黃思云
排版:蘭布
實力崛起,張家界變成韓國人了?
如果你今年長假期間去過湖南張家界,印象最深的除了張家界的山外,恐怕就是長在張家界滿山遍野的朝鮮族了。
國內旅游業已經停擺三年,這不僅讓中國游客受挫,也讓一直夢想著去張家界旅游、把張家界視為自己未曾謀面卻已向往的家鄉的韓國人感到沮喪。
隨著入境旅游的回暖,張家界很快又被韓國旅行團占領。據張家界旅游局官方統計,今年前8個月,張家界共接待入境游客28.97萬人次,其中韓國游客貢獻了三分之一。
△國際航線開通以來,張家界境外游客數量逐漸增多,其中韓國游客占比近三分之一。 (圖/土沖創意)
韓國人對張家界的喜愛近年來并不新鮮。
韓國人可能比你們更熟悉張家界的山。在他們眼中,張家界市在中國城市中的地位與北京、上海相當。
即使在本世紀初,當跨境旅行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仍然是一種奢侈消費時,深入中國腹地的張家界就已經實現了與韓國人的雙向旅行。
張家界的山把韓國人氣死了
韓國作為半島國家,地勢崎嶇,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國土面積的70%。南北走向的山脈大多位于半島中部和北部。
幾條平行的山脈如巨浪般起伏延伸至黃海,形成連綿的低山丘陵地帶。其中,太白山脈、慶尚山脈和小白山脈是最著名的三大山脈。
如今的韓國人還保留著原始的山崇拜。城市文明消除了大山的令人畏懼的一面,自然崇拜也可以用一種更友好、更現代的方式來表達——爬山、徒步。
金剛山、漢拿山、智力山并稱為“三座名山”,都是韓國人喜愛的登山勝地。
△韓國“三圣山”之一漢拿山的冬季景色。 (圖片/)
崇尚精致的韓國,一直是那些有潮人恐懼癥的人的噩夢。然而,說到登山,韓國人卻非常樸實、樸實——既不像歐美登山文化那么硬核,也不像鄰家日本人的“山裝”那么精致。五顏六色的腸子。
登山對于韓國人來說,更像是一家人帶著老人和小孩的郊游。是人人都能愛上的日常休閑娛樂。
據統計,三分之二的韓國人至少擁有一雙登山鞋,每年至少爬一次山;近三分之一的忠實登山愛好者每月去一次。 2018年,韓國人在登山裝備上的花費為23億美元,超過了電影票或化妝品的花費。
△韓國人爬山不太注重穿什么,但一雙精致舒適的登山靴是必須的。 (圖片/)
盡管韓國人仍然熱衷于將這種愛好追溯到古代民族神話,并聲稱自己是山神的后裔,但更可信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
韓國的山脈密集地分布在城市周圍,或者可以說韓國的城市都在群山之中。另外,韓國的山不是很高。最高峰漢拿山海拔不到2000米,爬上去用不了幾天的時間。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的韓國,周末和節假日去爬山既成為緩解壓力,又成為現實考慮。
韓國人喜歡山,而眾所周知,張家界是缺山的。 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峰,構成了張家界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貌。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就有1000多座。從形態上可分為方山、梯田、峰墻、峰叢、峰林、石門、天生橋、峽谷、山谷等。
1982年,張家界被認定為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1992年,張家界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被大大小小的山“包圍”的張家界,成功吸引了韓國人的目光。 (圖/土沖創意)
國內外的關注,讓默默無聞多年的張家界很快擁有了完善的旅游配套設施。尤其是天門洞的999級天梯,氣勢磅礴。在脆皮大學生眼里,這就是“冥府之路”。在韓國人眼里,它比冰美式更清爽。
當然,考慮到中國名山大川的豪華陣容,作為20世紀末才逐漸崛起的后起之秀,無論是韓國人家門口的長白山,還是歷史更為悠久的五圣山,甚至是更早出名的桂林山水和張家界。最初,很難成為韓國入境游客的首選。
△韓國綜藝節目《團結能火》在張家界天門山錄制。 (圖片/視頻截圖)
1998年,張家界僅接待韓國游客116人次,僅占當時全部外國入境游客的2.31%。
張家界在本世紀初迅速成為韓國人的最佳選擇。除了自身的宣傳工作之外,還有韓國人口少、老齡化的原因。
韓國的大孝子,
我父母都在張家界
如今,即使是從未出過國的人,也可以通過制作一些在線指南、下載翻譯軟件,隨時暢游世界。但在上個世紀,外國人要想在中國自由行,就必須做好陷入困境的心理準備。
入境旅游市場有需求,國內多個旅游城市及時抓住了這一發展機遇。
例如,東北朝鮮族集中的延邊利用獨特的語言優勢,為韓國游客推出導游和當地陪同服務,注重無障礙溝通。比如,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因此吸引了大量東北的旅游從業者。但在延邊和桂林,無論市場有多大,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都會飽和。
△張家界天門山有韓國標牌。 (圖/截圖來自小紅書@)
于是在2000年左右,發現了一個完全符合韓國游客喜好的全新城市——張家界山有了,基礎設施有了,導游有了,餐館有了,旅行社也有了,但還是要等待。為了合適的人。 。
2001年,時任韓國觀光公社社長的趙洪奎在參加武陵源寶峰湖風景區舉辦的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后,DNA發生了動搖。回國后,他積極向韓國旅游業界從業者推介張家界。從第二年開始,張家界的韓國游客呈指數級增長。
面對韓國游客涌入,張家界官方加大了溝通力度。 2006年3月31日,張家界市與韓國河東郡建立友好關系; 2013年,張家界在中韓兩國發布了萬余種韓文版《旅游服務指南》。
△張家界武陵源寶峰湖風光。 (圖/土沖創意)
就在今年9月,入境旅游一恢復,張家界就將算盤移至首爾,火速召開張家界文化旅游推介會,正式宣布張家界重新開放。
除了幾十年來不斷的宣傳之外,張家界在韓國的受歡迎還在于它的“精準打擊”。
東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有相似之處。年輕人忙著學習。最有錢、最閑的一代往往是當今的中老年人。東亞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共同點是,他們不像年輕人那樣揮霍金錢。掌管家庫的叔叔阿姨們不會輕易被幾頁旅游廣告所說服。
△組團來張家界已成為韓國潮流。 (圖/土沖創意)
于是張家界找到了一種與韓國孝文化結合的新方式,這意味著最孝順的兒子必須將父母送到張家界。
可以說,一個沒去過張家界的韓國中老年人,就像一個沒有一塊小天才手表的中國小學生一樣,立刻就死在了社交圈里。先孝,后孝。如果子孫真的不孝,就得自己付出代價。張家界已成為韓國中老年人必備的時尚單品。
據2009年到訪張家界的韓國游客調查數據顯示,45歲以上的中老年游客占80%。其中,65歲以上游客占比最大,約42%。
△組織團體去張家界旅游的中老年韓國人。 (圖片/維基百科)
韓國人甚至開始流傳一句帶有明顯苦惱意味的“中國古話”——“不住在張家界,百歲怎能稱為老人?”
在張家界,
您甚至可以使用韓元
張家界目前國內游客的心理定位其實與韓國類似,都是“中老年旅游目的地”。
對于國內游客來說,張家界的旅行體驗似乎還停留在十幾年前。
2009年電影《阿凡達》中的視覺奇觀“懸山”就是在張家界著名的乾坤柱拍攝的。它不僅顯著提升了張家界的國際影響力,也很大程度上成為張家界加速商業化的催化劑。
△張家界的“阿凡達”懸山(乾坤柱)。 (圖片/)
同樣的小商品、欺騙性的農家餐飲、突兀的人造景觀、不倫不類的頭像元素,不僅多次引發國內輿論批評,還兩次導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除名“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 ” “合格黃牌警告。
△景區內突兀的阿凡達元素。 (圖片/)
只是韓國游客的體驗與上述差評完全不同。絡繹不絕的韓國人在張家界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賓至如歸。
首先,從交通角度來看,小小的張家界機場擁有首爾、釜山、仁川、濟州、清州等多條直飛航班,滿足韓國各大都市地區的需求。單程時長約3小時,比韓國國內一些旅游線路更加便捷。周末出游就足夠了,甚至不需要請假。
落地后,張家界各大景點都有相應的韓國招牌。游客中心有韓文手冊。大多數酒店和餐館也提供韓語服務。就連景區里擺攤的商販都會說一些基本的韓語。
△張家界風景區有韓國標識。 (圖/小紅書@四月雨樓截圖)
最離譜的是,在張家界甚至可以直接使用韓元。自2005年張家界成為國內第一個允許旅游外匯流通的城市以來,韓國游客來張家界甚至不需要兌換貨幣。
張家界地處湖南西北部,即使是國內游客也可能不太習慣口味重的當地湘菜。不過沒關系,韓餐會行動的。看看張家界的大眾點評,韓餐的密度絕對不亞于延邊,而且其中不乏很多高分餐廳。韓國人吃飯不得不說正宗。
△張家界有很多韓國餐館。 (圖/小紅書@米截圖)
由于這些服務舉措,張家界擁有了許多韓國回頭客。 2008年對張家界韓國游客的調查顯示,近一半的游客來過張家界兩次及以上。
客觀地講,韓國游客的到來確實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外匯收入,也改善了相關員工的生活。
就像20多年前韓國游客厭倦了桂林的風景一樣,客源深度有限必然意味著行業周期有限。
當韓國游客涌向下一站時,張家界的旅游經濟將走向何方?
你去過張家界嗎?
本文經《九行》授權發表
九星|新周刊旗下新銳旅游平臺
點擊二維碼,老藝術家帶你踏上火箭云之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