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慶鈴,國際教育分院中英旅游管理班1班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曾隸屬安徽。是古徽州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鄉。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夢想過去惠州。” “徽州”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有人說,這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故鄉。婺源地處偏遠山區,有幸保留了古徽州的全部風韻。這里民風淳樸,文風昌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這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田園氣息和景色。整個事情就像一幅濕水粉畫,看起來像莫奈的印象派。可殺電影的婺源文化之美,處處散落。婺源山清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屋蜿蜒在青山之中。水可能靠近山,在古樹綠林中若隱若現;或映照于溪池清泉上;與層層疊疊的梯田和繚繞的云霧相映襯,營造出一幅詩情畫意的景象。四時景色獨特,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和紅楓葉就像一簇簇火焰競相爭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中,會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婺源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才輩出。婺源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文化內涵深厚。歷來被譽為圖書之鄉。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 “一門九進士,六書四臣”,可見他的文學風格正處于巔峰。
去江西婺源的N大理由: 理由一:文風極其盛,風水之地素有“東南鄒魯”之稱。 理由二:中國最美的六大古鎮古村之一。 原因3是一幅濕水粉畫,類似于莫奈的印象派。 理由四:中國十大春游勝地。婺源境內河山密布,碧綠清澈,奇石奇峰、古木參天、茶亭、廊橋、驛路交相輝映,集雄偉、開闊、精致、秀麗于一體。著名風景區有西北的大鄣山、靈巖洞群,東北的折靈山、石兒山,中部的浮山,西部的大游山。自唐宋以來一直是旅游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許多贊美詩篇。婺源旅游線路:婺源東線:月亮灣、李坑、汪口、江灣、小七、江嶺、段心水庫、清遠這條線是春天最精致的線路,其中月亮灣、李坑、汪口、江灣、小七都在同一條線路,交通便利,以古村落為主。黃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雪梨花、小橋流水,田園風光融入月亮灣。月亮灣位于紫陽鎮東700M,李坑半路上,有一個狹長的小島。小島夾在兩岸之間,形狀如新月。這里是月亮灣。月亮灣是半路上的一個小景點。它把月亮的形狀、對岸徽州民居的典雅、周圍美麗的風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湖邊偶爾有三五個農婦沐浴,常常吸引路人駐足。這里很受游客的歡迎,他們喜歡拍攝美麗的風景。這里已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最佳拍攝地之一。李坑是一座徽派建筑古村落,主要居住著李姓。距婺源縣城12公里。
該村四面環山,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村里明清古建筑星羅棋布,民居依山而建,白墻黑瓦。兩岸有橋梁數十座,更有二清流、飛柳、雙鎖、嬌泉浴月、道鐘、仙橋毓秀等景點,構成一幅幅畫卷。小橋、流水、民家。這幅美麗的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汪口 汪口村位于婺源市東北部。因地處兩河交匯處,古稱永川。因水質清澈而得名。汪口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山水靈氣,人杰地靈。它就是古徽州的“徽秀鐘”。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徽文化淵源深厚。汪口曾作為皖南古民居工程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02年,汪口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村”、“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2005年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于家祠堂被國內古建筑專家譽為“建筑藝術寶庫”,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灣是一座具有濃郁徽州文化底蘊的古村落。位于江西省婺源縣城東20公里處。它位于三座山脈環繞的山谷中。東有靈山,南有油山,北有后龍山。梨園河自東向西呈S形流過三個山谷。山水相融。給江灣增添了不少的靈氣。龍脈——婺源,就像水中靜謐的少女。其文化品格源自“徽州”,民俗稱“龍”江灣,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它是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一顆璀璨明珠。
江灣,一座千年古鎮,風韻優美,文風昌盛。從宋代到清代,先后有38位進士、官員在此求學;其中包括明代抗日名將江依霖、明代太醫江依依、清代普學大師江永、民國教育家江謙、以及其他一代圣賢偉人。江灣小七位于婺源縣東部,距縣城約20公里。是段心河與小七河的交匯處。它始建于公元787年。是典型的徽州古生態民俗文化村。這里有周莊的小橋流水,有香格里拉的幽靜幽遠,有淳樸純真的民風。被評為全國農業生態示范村。小七可分為上小七和下小七。村屋大多為清代建筑,各具特色。村里的小巷都是青石板鋪成的,蜿蜒曲折,像一盤棋。主要景觀有雙亭、楓香樟蔭、進士殿、大福殿、榮祿殿、蔣氏宗祠、磚門蓋、養生河、古基座等。 “這里古木古屋,夕陽遠近山巒,林頂如煙,村外水如環。”江陵 江陵位于婺源縣最東北部,是婺源田園風光的代表。也許是婺源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因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呈梯田狀,從山頂蔓延到谷底。站在山武園江嶺的油菜花頂上,可以看到腳下的大山谷里,一眼望去,層層疊疊的油菜花。中間環繞著幾個小村落,黑瓦白墻的徽派房屋混雜在金黃之中,婺源沒有比這更壯觀和令人驚奇的了。 段心湖位于婺源縣東北部,東鄰溪頭,南接江灣、硚口,西接浙江沅,北靠安徽黃山,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源頭。
美麗的段心自古就是書鄉和茶鄉,也是天人合一的美麗之地。 “八山、半水、一田、半路、莊園”是段心鄉的地理概況。這里群山環抱,河流縱橫,自然水系發達。 20世紀70年代、90年代先后建成的端新一級水電站和小莊水電站均位于境內。段辛清源清源古村位于婺源縣東北部的段辛鄉。與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婺城僅隔五龍山,東與浙江省開化市隔馬金嶺山相望。這里峽谷深幽,寬如太行盤古,秀美如武陵桃園。它地處千山之巔,隔絕外界卻又溢出來。這里是先民們多次選擇的避亂勝地,素有“小桃園”之稱。清源村口的“別有天”古亭中,至今還存有古人的絕句:“山隱天,煙霞秀。無水無地無船。曾經中原大亂,我家在桃園深處。”原亭門兩側有一副對聯:“車馬喧囂,三路滿前人回憶,痕跡不特別。陶靜節,雞聲狗鳴”可聞,但這里四人安寧,落花如武陵源。”橫聯為“桃園深處”。都說清源古村是小桃源,也是源于此。婺源北線攻略:北線包括四口雁村、四溪兩處清代莊園、徽商住宅、清華彩虹橋、大鄣山峽谷“臥龍谷”、鹽田靈巖洞、古溶洞、叢山等。從清華大學到古灘的路上,有“百柱祠”、沱川的李坑古民居、柘源的盧坑、古棧道。與東線相比,北線的風景內容相對豐富。這里有古村落、廊橋、自然景觀、千年海底溶洞等,雖然是北線,但景點并不在一條線上。相反,到了清華大學后,他們就像一棵大樹一樣分散了。泗溪巖村始建于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該村背山面水,鑲嵌在金鳳秀嶺、清溪、碧河的自然風光之中。房屋群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山水相映,詩情畫意,意境優美。
村口的明代“通濟橋”和“如來佛柱”是古代村口組合建筑的遺跡;村內清代商人住宅有“鎮遠堂”、“承裕堂”、“承德堂”、“小游建龍堂”等。“三雕”(磚雕、石雕、木雕)精美工藝精湛,充分體現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靜虛堂”花廳古色古香,是品茗棋牌的場所。吟詩作畫的理想之地 婺源彩虹橋歷史悠久,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備受贊譽。被多家媒體譽為“中國最美廊橋之一”,婺源彩虹橋的魅力不僅在于橋梁與青山、碧水、古村落、驛路的完美結合,更重要的是,建設活力:建橋地理位置選擇科學合理,建在河道最寬的地方;分解洪水影響的半船形橋墩設計;根據洪水主流流速,橋墩之間的差異;砌筑方法的嚴密性和牢固性;橋面設計的長遠實用、便于后人修復的理念,充分體現了工藝越簡單實用,越容易傳承延續的理念。歷經800多年,依然完整、古樸、厚重,具有很強的積淀感。臥龍谷位于江西省上饒區婺源縣境內的大鄣山,又名“天三子丈”。地處皖贛交界,婺源北部屏障,屬黃山余脈。被譽為“江南第一絕谷”,以雄、險、奇、秀而聞名。 &&英雄:峽谷長3公里,自然落差730米。激流洶涌,咆哮震動山谷;危險:峽谷深,切角500-1000米,最大坡度80度以上。峽谷幽深,懸崖峭壁;奇:山谷內有很多瀑布。千丈瀑布從懸崖上傾瀉而下,高度193米,為“全國第二高瀑布”;美麗:奔流的清泉從巖石間流過,懸垂侵蝕,形成深潭、彩潭,像銀幣串成珠子,陽光照射下,色彩交織,水流流動,石頭變化,產生相應的光芒,呈現出美妙動感的畫面。
婺源靈巖洞森林公園是原林業部1993年批準的“國家森林公園”,1995年省政府批準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靈巖洞國家森林公園是集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風景區,主要分為靈巖洞群景區、石城古樹名木景區、生態茶園景區。靈巖洞白竹祠位于婺源縣古灘鄉黃村,距縣城約45公里,位于大張鄉黃村。又名百柱祠,建于清康熙年間。祠堂為磚木結構,由庭院、門樓、正堂、后堂、后臥室組成,面積1200平方米。大雄寶殿正中懸掛著清代文華宮學者張玉書題寫的“敬儀堂”匾額。梁上有“敖魚吐云”、“龍鳳呈祥”等圖案,雕刻十分精美。四座石基上深飾有“白鷺戲蓮”、“鳳凰戲牡丹”、“鶴上云”、“喜鵲銜梅”等圖案。 1982年在法國巴黎展出該寺照片。 婺源百柱祠西路指南:西路有富春“鴛鴦湖”、(儒家朱熹)朱子文化園——文公山、崇山(富春當地人稱“太平窩”)、****同志們到達婺源祭祖的第一站是“林盛生態茶園”、西線景點富春長溪、鎮頭的“風游山”、中云鎮的龍山坑頭古民居、賈路的民俗園,西線是三線中比較冷的,去的人越來越少,主要是交通不方便。鴛鴦湖鴛鴦湖位于婺源縣西部富春鎮境內。鴛鴦湖原名“大唐塢水庫”。
它是一座中型蓄水水庫,于1958年破土動工,1960年竣工。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水庫周圍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許多鴛鴦在此過冬。因此,1986年后逐漸更名為“鴛鴦湖”,1997年被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17公頃,核心面積715公頃。區內山地面積3380畝,正常水域面積2339畝,蓄水量達1348萬立方米。水體主要為地表水,雨水收集面積9.4平方公里。湖區自然植被主要為常綠闊葉林和馬尾松。木本植物有24科185種,覆蓋率達95%以上。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動物在這里棲息繁衍。據初步統計,湖區有動物89種,其中獸類17種,爬行類、兩棲類22種,鳥類50種。鳥類分為水鳥14種,山林鳥36種,尤以鴛鴦最為多見。最多時有2000多對,占世界已知野生鴛鴦數量的2/3。這里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現已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種)。鴛鴦湖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于婺源縣南部,東距縣城29公里,西距景德鎮80公里。景區面積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15米。因朱熹(公文)祖墳埋在山坡上,故名文公山。山上樹木郁郁蔥蔥,周圍有10萬畝闊葉林,森林覆蓋率達95%。林中有金貓、鹿、錦雞等野生動物。朱熹祖墓坐北朝東南。它是用石頭建造的。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春,朱熹第一次回鄉掃墓時,親手栽下24棵杉樹,取“二十四棵”之意。孝順”。經過800多年的開發,多年的風雨,現存樹木16棵。
其中最高的達38.7米,被譽為“江南南山之王”。其他景觀還有集慶閣、古驛道、一集橋、仿竹亭等,198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公山崇山位于婺源縣西部富春鎮,瀕臨鴛鴦湖是中國最大的鴛鴦棲息地。山勢雄偉,排列如障,面積約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97.7米。 《婺源縣志》和《沖鹿戚氏族譜》記載:因山形似展翅飛翔的鳳凰,故名。崇山石峰怪石。怪石嶙峋,怪石嶙峋,隱藏在茂密的森林深處。有的山峰高數丈,有的山洞、裂縫深達十余丈。高低錯落,形狀各異,被譽為“長壽石王國”。崇山上有明代工部尚書潘丹、戴敏親筆題寫的“太平窩”、“觀音合掌”、“平虛閣”、“請臺”、“藏云洞”等景觀。 ,誰參與政治。桂花樹被譽為“十里桂花林”。金秋八月,百花盛開,花香四溢。崇山金山生態茶旅游園位于縣城西40公里處。是集有機茶生產和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茶旅游園。您可以參觀綠茶園,安靜地品茶。游客還可以親手采茶、泡茶、觀看制茶和茶道表演、享受垂釣等休閑娛樂森林生態茶園。長溪村位于坪山鎮南部,沁江河畔。東海岸地勢平坦。村指揮部位于長溪,距平山衛3公里。原河旁長有堅固的竹子,故名竹壩。寺廟建成后,因地處沁江而改名長溪。長溪村的紅葉從來不為大眾所知。原因是這里交通不便,游客很少。在婺源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對于在閨閣長大的人來說,它仍然是未知的。每次到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