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中地理與大氣環境
話題四、大氣環境
長沙縣實驗中學
周偉
〖骨干知識整合〗
1. 溫度等級
1、影響某地溫度的因素。 ?
(2)熱容量(水熱容量大,土地小)、地形等地面條件;
(3)大氣運動與洋流之間的熱能輸送和交換;?
(4)人類活動的影響(改變大氣成分和地面條件、釋放人為廢熱等)。 ?
2.分析方法:?
(1)太陽輻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緯度位置和太陽高度角;
(4)人類活動——影響大氣和下墊面。
高中地理課程計劃第 4 部分
1.了解植被的含義和類別,能夠解釋植被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聯系實際,探索植被與環境的關系,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正確認識和處理植被與環境的關系,強化生態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2、教學重難點
重點:植被與環境的關系。
難點:植被與環境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說話法、圖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步:引入新課程
圖片導入。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了智利花海的圖片,引導他們觀看和思考:為何在干燥的沙漠地區會出現如此美麗的花海?啟發學生思考,進而引出話題。
第二節:新課程教學
一、植被的含義及類別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材總結植被的意義。
【師生小結】自然界中群生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稱為植被。
【教師活動】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森林、草原、沙漠、經濟林、人工林等景觀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嘗試簡單的分類。
【學生回答】天然林和人工林。
【教師總結】自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沙漠等,稱為自然植被;人工培育和管理的植被,如經濟林、人工草地等,稱為人工植被。
【轉】植被是怎樣形成的?
2、植被的形成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組成地理學習興趣小組,推測、探索植被的形成過程。
【學生回答】植被從小植物生長成植被群落。
【教師總結】在新形成的沒有土壤、沒有植被的裸露地面上,當水分、溫度等條件達到一定程度時,少數種類的植物很快就會生長;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也不斷地改造其生長的土壤。 、濕度等環境條件,讓更多種類的植物在這里生長,直至形成穩定的植被。然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一百多年的時間。
3、植被與環境的關系
【學生回答】光照條件的差異。
【教師總結】光照是綠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生長良好,這些都是喜光植物。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陽光就能生長良好,這些都是喜陰植物。不同類型的植物群通過對陽光的生存競爭占據一定的垂直空間,從而形成層次分明的垂直結構。
【教師活動】問學生:除了光照條件外,還有哪些環境條件會影響植被?
【學生回答】氣溫和降水情況。
【教師總結】一般來說,氣溫較高、降水較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較大,植物種類較多,垂直結構也較豐富。綜上所述,環境會影響植被的分布。自然植被一般按類型有規律地分布在適宜其生長的地方,具有適應當地環境的特點。因此,植被對環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第三步:鞏固和改進
交流和討論學生課前收集的學校所在地的植被類型和環境特征,并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四節:作業總結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
作業:根據校園樹木與環境的關系,為校園綠化提供合理建議。
5、黑板設計
高中地理課程計劃第 5 部分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五種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
2、了解由交通線路、交通點組成的交通網絡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2. 流程與方法
結合具體案例,學會分析影響運輸方式選擇和運輸布局的因素。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種主要交通方式的特點。
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播放青藏鐵路視頻》
新課介紹:“要想富,先修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在本課中,我們將學習第 5 章第 1 節中的交通方式和布局。
主要現代交通方式
師:剛才播放的視頻中,給我們展示了哪種交通方式?
學生:鐵路運輸。
衛生: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注意:不要將交通方式與運輸工具混淆。)
學生1:鐵路運輸。
學生2:公路運輸。
學生 3:航空運輸。
一、五種運輸方式的特點
“組織學生獨立學習這部分知識,完成教程中的連接題,并投影學生完成連接。”
2、合理選擇運輸方式
“出示表格,引導學生檢查輔導計劃上的項目。完成后,讓學生檢查電腦上的項目。”
結論:在選擇運輸方式時,必須根據運輸方式的特點,以及貨物的種類、數量、運輸距離等綜合因素,并以以下原則做出最合理的選擇:更多、更快、更好、更經濟。
“播放交通變化視頻”
3、交通運輸發展方向
高速——縮短運輸時間,提高吞吐量
大型化——擴大運輸車輛的裝載能力
專業化——開發集裝箱運輸技術
交通網絡及布局
交通網絡
概念
高中地理課程計劃第 6 部分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分析其特點及原因。
3.了解日本農業發展狀況、主要農作物及出口農產品,能夠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和原理進行講解。
4.分析總結日本工業和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以及產業布局的特點等。以日本沿海產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征。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困難:
一、日本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復習題】上節課我們在《國家地理》中學習了新加坡。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了解到的呢? (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要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我們將像上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地形(板書)
【看地圖】請將地圖冊翻到日本頁面,找到分層彩色地形圖。指導學生邊看圖邊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你能概括一下日本的地形情況嗎? (以山地和丘陵為主,中間高,四面低,沿海散布著狹窄的平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小島組成。海岸線蜿蜒曲折,有許多優良港口。這總結了它的地形組成:)
2. 氣候(板書)
[問題]根據其陸地和海洋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來分析其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較大,沿海有較強的日本暖流)
3.河(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和長度,分析其原因(短而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多、土地小)
4.資源分配(板書)
森林——降水豐富的山地;地熱能——位于歐亞板塊與臺北板塊的瀕死交界處,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 - 位于季風氣候區)
[提問]通過前面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研究,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來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產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運用之前所學的知識對具體事例進行分析、提問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后得出以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平原面積小,人多地少。水稻產量高,可自給自足。
措施: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改良種子的培育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近海養殖業發達。千島暖流和日本暖流在此交匯形成北海道漁場。
其他:山上種植水果、蔬菜,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
【圖讀】引導學生閱讀日本產業分布圖并思考問題。
1.如何根據所學知識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技術等;其他社會因素)
2. 日本的重要工業部門有哪些? (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工、紡織)
3、日本工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 (板書)
(優點:國土面積小,國內市場小,礦產資源貧乏;缺點: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強,海岸蜿蜒,優良港口眾多)
4、日本的產業分布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 (板書)
(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擁有眾多優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原材料、燃料的進口和工業產品的出口)
【導讀】解決了上述問題后,我們是否可以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大量進口原材料、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進口原材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形成以加工貿易為主導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材料嚴重依賴從國際市場進口;
【指導】閱讀教材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下列問題
1. 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高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小
2、人口問題
老化嚴重
(2)日本人口輸出
出生率一直在下降
3. 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平原面積較小。大多數集中在沿海地區,因此人口和工業也集中在這一地區。
高中地理課程計劃第 7 部分
1、了解五種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
2、了解由交通線路、交通點組成的交通網絡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結合具體案例,學會分析影響運輸方式選擇和運輸布局的因素。
1、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種主要交通方式的特點。
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案例分析法、自學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要想富,先修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在本課中,我們將學習第 5 章第 1 節中的交通方式和布局。
主要現代交通方式
《播放青藏鐵路視頻》
剛才播放的視頻中,向我們展示了哪種交通方式?
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五種交通方式的特點。
一、五種運輸方式的特點
組織學生獨立學習這部分知識,完成教程中的連接問題,并投影學生完成連接問題。
2、合理選擇運輸方式
展示表格并引導學生檢查輔導計劃上的項目。完成后,請學生檢查計算機上的項目。
選擇運輸方式時,必須根據運輸方式的特點,以及貨物的種類、數量、運輸距離等綜合因素,并本著速度、效率和經濟性。
“播放交通變化視頻”
3、交通運輸發展方向
高速——縮短運輸時間,提高吞吐量
大型化——擴大運輸車輛的裝載能力
專業化——開發集裝箱運輸技術
4、交通網絡及布局
(一)概念
(2) 構成要素:
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水路等。
交通點:車站、港口、機場等。
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東部密集,西部稀疏。東部地勢以平原為主,比西部地勢平坦、平緩。而且東部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多,城市多,交通需求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交通布局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播放視頻南昆鐵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鐵路后,請閱讀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以下問題:
(2)南昆鐵路沿線分布著哪些資源?
(3)鐵路沿線民族分布及經濟水平如何?
(四)復雜自然條件下我們靠什么克服困難?
【學生回答1】:南寧的海拔不到100米,昆明的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鐵路地處西南喀斯特地貌區,地勢陡峭,地質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地震、滑坡多發。南昆鐵路的建設必須克服這些天然障礙。
【學生回答2】:因為鐵路沿線資源豐富。
師指教:具體分配了哪些資源?
【學生答案2】:鋁礦、煤礦、石油等自然資源,以及峰林、洞穴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
【學生回答3】:南昆鐵路途經19個縣(市),沿途有十多個少數民族。這也是我國貧困人口較多的地區。
【學生回答4】:先進的科學技術。
非常好的答案!復雜的自然條件下,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保障。因此,南昆鐵路沿線共有橋梁476座、隧道258座。全線橋梁和隧道占31%。南昆鐵路也是我國技術最先進的鐵路之一。
通過對南昆鐵路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有: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其中經濟因素是主導因素。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需要學生了解五種主要運輸方式的特點,并能夠根據運輸貨物和運輸量的特點,合理選擇運輸方式;我們還了解現代交通的主要特點;交通網絡的布局特征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目前來看,社會經濟因素是決定性因素,技術提供保障,自然條件的影響越來越小。
運輸方式及布局
1、運輸方式:
1、五種方法及其特點;
2、交通方式的選擇
3、發展趨勢
2、交通網絡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網絡中的線、點
2、影響因素: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社會發展、科技水平等。
高中地理課程計劃第 8 部分
1、掌握外力的表現形式,能夠舉例說明自然界因風化、侵蝕、搬運、沉積而形成的各種地貌。
2、能夠看懂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分析原因,提高看圖分析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索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力,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2、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態
2、外力的各種表現形式之間的關系
困難
外力的各種表現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表面形態。
三、教學過程
第一步:引入新課程
復習導入方法,引導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并提出問題:除了我們上節課學到的內力外,學生還用什么力來形成面形?我們將在這堂課上一起學習。
第二節:新課程教學
(1)外力和能量來源的概念
老師提問
1、外力的概念。
2、外力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外力有哪些表現形式?
學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會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稱為外力。
2、外力施加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主要通過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塑造地表形態。
繼承與變遷現在我們知道外力塑造地表形態的方式主要有四種:風化、侵蝕、搬運、沉積,那么這四種方式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一詳細學習。 。
(2)外力的表現形式
1. 風化
老師解釋說,風化是指地球表面或附近的堅硬巖石和礦物與大氣、水和生物接觸時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整個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分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三種類型。
圖為老師展示風化示意圖,讓學生更容易了解風化過程
過渡風化的風化產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為外力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外部力量還能做什么?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小實驗。
實驗展示 老師向學生展示準備好的實驗設備:一個托盤、一杯水、一杯沙子。然后開始描述實驗過程。將托盤傾斜30°,將沙子放在托盤頂部,然后從托盤頂部慢慢倒入水。學生觀察實驗并描述實驗現象。
學生得出結論,水把沙子沖下來,然后把它帶下山。終于,在托盤的另一端,水和沙子停了下來。
老師引導這是外力的另外三種表現:侵蝕、搬運、堆積。
2. 侵蝕
老師解釋說,正如學生們剛才觀察到的,流水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稱為侵蝕。當然,這種效果不僅僅來自流水,還來自風、冰川和空氣。
圖片展示了風蝕蘑菇、海蝕懸崖、冰斗或U形山谷、角峰等地貌景觀。
過渡 在上面我們已經了解了侵蝕的類型及其形成的地貌。現在讓我們回到剛才的小實驗。流水侵蝕沙子后會發生什么?它帶走了沙子。這就是運輸功能。
3.交通功能
教師小結 除了水之外,風也有輸送作用,特別是在沙漠地區和沿海地區。風的輸送也很重要。流水和風的輸送過程中,由于流速或風速的降低,物質逐漸沉積。這種效應稱為沉淀。
4. 沉淀
指導性問題要求學生觀察托盤中水沖下的沙子的大小和位置之間的關系。
老師總結說,在沉淀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料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料后沉積。因此,沿著水流的方向,我們首先看到顆粒較大的沙子,越往前走,沙子顆粒就越小。自然界也是如此,隨處可見礫石、沙子、淤泥、粘土等不同粒徑的沉積物。
除了流水的沉積形成沖積平原之外,風的沉積還給人類帶來了什么?
堆積地貌圖片-月牙形沙丘圖片
第三步:鞏固和改進
啟發性問題 以上是外力的四種表現形式。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風化-侵蝕-沉積-搬運
老師得出的結論是,風化作用為侵蝕提供了條件,風化侵蝕的產物為沉積物的輸送提供了條件。因此,這些形式的外力是緊密聯系、相互制約的。正是在他們長期的緩慢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表面形態。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不斷破壞地表,將堅不可摧的物質從高處輸送到低處堆積。總的趨勢是使表面波動趨于平緩。在塑造表面形態的過程中,內力和外力同時作用,而且它們作用的結果往往是綜合在一起的。
老師將展示外力作用的思維導圖總結在黑板上,讓學生對外力的幾種表現形式有更深刻的記憶。
第四節:作業總結
摘要:結合板書,梳理本課的重點內容。
作業:收集由外力形成的地貌類型的圖片。
4、黑板設計
高中地理課程計劃第 9 部分
1、了解四大地質災害(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滑坡)的成因和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以及監測和預防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地質災害科學研究進展。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正確評價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關系的能力;
2、增強學生面對地質災害的適應能力;
3、具有閱讀圖片、獲取信息的能力。
強化學生的科學人生觀,使他們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成小組,收集與地質災害有關的各種信息。
【教學流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配有配音。
【學生回答】簡述
【課件演示】重大地質災害名錄
【觀看視頻】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上為什么會發生地震?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定)
【觀看視頻】地震的成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的成因,我們就不難知道地震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情況了。
[查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分布圖》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省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造成的直接危害,但實際上,地震往往會帶來其他間接危害,而這些間接危害往往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地震引起的瘟疫等。
【轉場】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基本相同。讓我們了解一些有關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視頻】《火山基礎知識》
【學生思考與回答】簡述
【教師總結】科學家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恰恰說明我們對火山噴發的規律了解不多。要確切地了解這一點,還需要越來越深入的科學研究。
【轉題】為什么意大利和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簡述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小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然而,火山噴發除了危害之外,還有什么好處呢?請舉個例子。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等地質災害要有正確的評價。 (1)從災害角度(2)從資源角度。
【轉折】地震和火山爆發是危害極大的地質災害。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表現,另外兩種地質災害也不容忽視。這些是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看下面這組圖片,思考下列問題。
【學生回答】簡述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常見。
【動畫演示】請觀看我國地質災害圖。
[提問]如此多的地質災害看似有些令人震驚,但卻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請觀看下面的視頻,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什么。
【播放視頻】日本地震防災
【小組討論】地震多發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震? (震前、震中、震后三個階段分別應該做什么?)
[教師摘要]請參閱擴展的材料“發生地震時的回應”,然后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個方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