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福儒先生在良渚水壩前
26日,第二屆“良渚論壇”平行分論壇“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學家對話,在良渚古城遺址舉行。在論壇的主旨發言環節,特別悼念和致敬了剛剛去世的著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
11月25日,GreekReporter和劍橋大學官網發布消息:著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去世,享年87歲。
科林·倫福儒是劍橋大學迪士尼名譽教授暨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前所長,英美兩國科學院院士,是公認的世界考古學泰斗。他首先提出“社會考古學”概念,后來又倡導建立“認知考古學”,先后撰寫和主編了《文明之前》《考古與語言》等著作。
科林·倫福儒曾多次來到良渚,他說自己是良渚的仰慕者。
“2017年,科林·倫福儒來到良渚考察時說良渚遺址可以申遺成功,這是基于深入比較研究之后做出的學術上的判斷。”良渚博物院院長、良渚研究院院長徐天進說,科林·倫福儒還將良渚遺址的考古成果納入《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八版)中,在第二編“發現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的第五章《社會考古學: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中,《中國復雜社會的形成:良渚》一文占據了整整兩頁的篇幅。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后,科林·倫福儒再次來到良渚,并做了主題為“世界史前史中的良渚”的學術報告,再次肯定中國考古學者對良渚考古發掘的學術研究成果。
“我們原本計劃邀請科林·倫福儒教授來參加本次‘良渚論壇’,但是由于老先生身體的原因,最終沒能實現這個愿望。”徐天進滿懷遺憾地說,“我們也曾計劃去劍橋大學拜訪科林·倫福儒教授,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實現。”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主題為文明的再現——全球視野下的考古學與文明形態多樣性的對話活動,我想這也是科林·倫福儒教授希望看到的。”徐天進說。
科林·倫福儒教授曾表示,中國考古學應該開展多層次的考古研究,這樣中國考古學將對世界考古學做出更大貢獻。“我想,今天的中外考古學家對話,也是對科林·倫福儒教授最有意義的紀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