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楚大地的豐收時節,習近平主席的湖北之行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這片土地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前行方向,也為全國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與信心。
此次湖北考察,是一次對歷史傳承的深情回望。在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那一枚枚出土的秦漢簡牘,仿佛是穿越時空的使者,訴說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與文明。習近平主席駐足細看,強調古代簡牘是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這不僅是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更是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根脈的守護。從這些簡牘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深厚積淀,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激勵著我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文化根基。
湖北之行也是一次對鄉村振興的深度聚焦。在咸寧市嘉魚縣的潘家灣鎮四邑村,十里蔬菜長廊生機勃勃,滿目青翠的蔬菜展現著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習近平主席走進菜地,詢問蔬菜的生長、收割、存儲和銷售情況,最關心的還是農民的獲得感。他強調“不能忘了農民這一頭,要讓農民得到實惠”,這充分體現了人民領袖對農民的深厚情懷。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無論是種子培育、技術創新,還是產業發展,都關乎著農民的幸福生活和國家的糧食安全。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也更加堅定了走科技興農、產業富農之路的決心。
同時,這還是一次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關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里,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令人矚目。從高產高蛋白玉米到電站巡檢運維機器人,從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到“稻米造血”、微創心肌旋切系統,這些成果匯聚了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也彰顯了湖北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潛力。習近平主席詳細詢問成果的孵化時間、成本降低、國際優勢以及與企業對接等情況,強調要增強自信、志存高遠,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動力,只有不斷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強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習近平主席在湖北提出的“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勇于探索,要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發有為,要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擔當使命”,這四點要求,為湖北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湖北作為九省通衢之地,擁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中肩負著重要使命。我們相信,湖北人民必將牢記習近平主席的囑托,鼓足干勁、奮發進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勇立潮頭、再譜新篇。
從湖北考察調研的點滴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前景,感受到了習近平主席對國家發展的深謀遠慮和對人民的關懷關愛。讓我們以湖北為榜樣,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股奮勇爭先、開拓創新的熱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劉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