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幸觀摩了重慶的知名紅色舞臺劇《重慶·1949》,來之前就慕名許久,實際觀看之后卻依然遠超預期,70分鐘的時間,在旋轉的座椅上,目睹瞬息萬變的舞臺布景,感受著來自75年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的宏偉故事。
此次觀劇之旅徹底改變了我對紅色題材的“教育片”所蘊含潛力的認知。黨的光輝歷史中,無數仁人志士在長河中涌現,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一座座寶山,而如何將這些精神力量傳承下去,為更多人所接受,震撼更多人的心靈,使每一位觀眾得到洗禮,這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重慶·1949》在某些程度上,給了我們答案。
一是鉚足繡花功夫,敢當世界之最。“紅色文化 舞臺劇”是長久不衰的經典組合,在已有無數珠玉在前的情況下,“追求極致”即是《重慶·1949》成功的秘訣。無論是“舞臺劇”的部分還是“紅色文化”的部分,單拎出來都能達到最高一檔的水準。與電影相比,舞臺劇受到空間、道具數量的限制,而且沒有后期特效、剪輯等手法可用,可謂是“戴著鐐銬的舞蹈”。而這座轉為這部劇而打造的場館,卻讓舞臺劇打碎了鐐銬,長出了翅膀。整個舞臺和觀眾席由5個同心環構成,其中1、2、3環是核心表演區,4、5環既是觀眾席又身處舞臺中。隨著舞臺緩緩旋轉,組成了磁器口、渣滓洞等一幕幕截然不同的場景,觀眾身處舞臺中,臺上幕幕,無論是眼前自己所見的,亦或是對面看不見的,無數的事件碎片上演應接不暇,仿佛置身歷史的長河中,恍然如隔世。這部《重慶·1949》充分證明了“紅色題材”不應成為創作者基本功不足的擋箭牌,無論是舞臺劇還是電影、歌曲,作為思想的載體,這類藝術創作本身的外在形式應足夠優秀,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室內動態沉浸式表演劇場,其技術先進復雜,手法大膽創新,奠定了其成功的基礎條件。
二是匠心獨運,以個人命運的絲線串起時代的長卷。《重慶·1949》劇目故事以重慶解放前夕為背景,以磁器口為中心,多條主線并行演繹。其中貫穿全劇最具代表性的故事當屬林家三兄弟的骨肉親情、矛盾糾葛和家國情懷。大哥林子雄是國民黨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重慶守備司令;二弟林子豪,屬中共二野西南服務團;三弟林子雄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正被關押在渣滓洞中,生死未卜。一家三兄弟骨肉情深,但卻為了各自的理想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在最終激烈的碰撞中見證著時代的變化。以林子豪為代表的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共產黨人在黎明到來的前夜寧死不屈、慷慨就義,展現出共產黨人烈火真金的信仰。
三是破繭再融合,打造感官與精神的雙重盛宴。在有限空間中講好一個場景變換、時間推進、各方勢力風云涌動的故事,既需要舞臺調度的“技術力”又需要劇本精煉動人的“感染力”。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做到追求極限的同時,將其深度融合,用演員的精湛演繹,燈光、音效、舞臺裝置的同步配合還原出歷史的鮮明場景,讓觀眾在震撼的表演中穿越時空,回到那時候的重慶山城,接受思想的洗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