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
在一篇《生活談》欄目(指自1996年起上海《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作者個人專欄)中,首先談生活似乎很自然,也無可厚非。
而且我覺得這個題目對我來說并不難寫。我已經九歲了,人生已經走過了八十多年。面對生活日復一日,面對生活時時刻刻,像我這樣老練的老人談人生還有什么困難呢?這不容易嗎?
然而,再進一步思考之后,我立刻產生了一個問題:生命是什么?我不知道。不但我不清楚,我想眾生中也沒有人真正清楚。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對于人生的探討不勝枚舉。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價值是什么?它們是那么的多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令人眼花繚亂;但他們說什么了?恐怕連他們自己也越說越糊涂了。怎樣才能讓別人因自己的愚昧而開悟呢?
哲學家的哲學是至高無上的。不過,恕我無禮,他們的哲學與我們凡人無關,就讓這些哲學與他們的“家”一起,坐在神圣的殿堂,獨自展現他們的輝煌吧!作為一個凡人,當我吃飽飯無所事事的時候,我有時會思考人生的問題。
我覺得我們的“人”“生命”絕對是被動的。沒有人可以先制定生育計劃,然后再重生,一步步實現計劃。只有一個例外,他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住在天上,突然想投生到人間來救度眾生。首先考慮您將要出生的國家,然后是您將要出生的父母。經過深思熟慮后,我平靜地下了樓。但他是佛陀,不是像我們這樣的凡人。
我們凡人的誕生,無一例外都是被動的,根本不是主動的。我們在茫然中出生,在茫然中長大,有時也在茫然中死去,當然,我們也會像我一樣,在茫然中活到老。
生的反面是死。對于死亡,我們基本上是被動的。我們的主動性只有這么多,那就是自殺。不過,這一舉措不能隨便使用。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不得使用它。
我在上面談到了很多被動和困惑。我個人真的欣賞和贊揚這種方法嗎?不,不,我永遠不會欣賞或贊美。我只是說了一點事實而已。
相反,我覺得我們在被動和困惑的同時,仍然可以有所作為。我建議人們捫心自問:吃了燕窩魚翅,吃了糯米糠,唱了卡拉OK,打了高爾夫球,你為什么還活著?生活難道只是為了隨心所欲地享受嗎?難道只是為了忍受饑餓和寒冷嗎?問完這些簡單的問題后,你會更加清晰,不再那么困惑。如果你不相信我,請嘗試一下。
02
再次談論生活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萬花筒。千言萬語也說不清楚,我們再說一遍。
這次我想重點談談人性的問題。眾所周知,在中國哲學史上,有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兩種說法都源于儒家思想。孟子主要相信性善,荀子主要相信性惡。經過數千年的爭論,沒有人提出解決方案。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第一是生存,第二是溫飽,第三是發展”。 (記憶錯誤由我負責。)這完全符合中國古代一句名言的精神:“衣食住行”,色,性。 “吃是為了解決生存和溫飽問題,性是為了解決發展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血脈傳承。
我想這不僅是人類的本性,也是所有動植物的本性。放眼世界,還有那么多動植物不具備上述三種本能?我們先不說動物,只以距離人類較遠的植物為例。他們“無語”。他們不但動不了,甚至連聲音都發不出。但他們對生存和發展的渴望卻表現得很明顯。為什么桃、李等結甜果的植物會結甜果?其目的無非是為了讓人們和其他活動的動物吃到甜甜的果子,并將果核帶到遠近的其他地方,落在地上,在土壤中誕生。它會發芽、開花、結果,達到發展,即傳宗接代的目的。
再觀察一下,一株草或者其他植物生長在巖石的縫隙中,甚至巖石下,缺水缺光,但卻以令人震驚的毅力沖破了自身的重壓。它歪歪扭扭、忍辱負重地生長著,從弱小到堅強,從一棵細小的幼苗成長為一棵大樹,然后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繼續頑強地證悟三性。 “下一步就要犯錯了”大概就是“無語”的結果。
你也可以觀察到,如果讓世界上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發展出自己的本性,用不了多久,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都可以充滿我們生活的這個小星球。 - 地球。那些已經滅絕或者現在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就屬于另外一類了,還有其他的原因,我后面會講到。
那么,為什么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包括人類,萬物之靈——繁衍生息呢?在此,我想引用老子的話:“天地不仁,視萬物為愚狗”。這是一個大自然創造的孩子——沒有人知道他是否存在?他到底長什么樣?我不信任何神,不信主天,也不信梵天。它們在宇宙中沒有位置。不過,似乎某處應該有這樣的東西,正是他或她的巧妙算計,阻止了動植物的自然光合作用成功。
03
人生三篇
上次的“點評”戛然而止,顯然沒能把我說的說完,所以我們再開始一次“三評”吧。
創世之子對待動物和人類的態度似乎有些不同。它賦予你生存的本能,同時又抑制這種本能。有很多方法或技巧。創造一個對立面似乎是方法之一,比如創造一只老鼠和它的天敵貓。
對于人類來說,似乎有點優惠。它首先賦予人類思想(動物是否有思想和言語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然后賦予人類良知。關于人性,我上面已經說過了。我不太相信良心或“同情心”,但我無法反駁。古人云:“人之所以異于動物,有以下幾點。” “幾件事”可以說是很少。即使很少,但總有一些。我個人胡思亂想,感覺對于生物的生存、溫飽、發展的本能態度有一點“極客”的味道。
我們觀察到,老虎、獅子等兇猛的野獸在饑餓時會吃掉其他動物,包括人類。他們完全沒有同情心和良知。吃東西的時候,它們絕不會像吃人的時候那樣做。有時他們會編造一些我必須吃掉你、做“思想工作”的理由。他們只是吃到飽為止。
人類是不同的。當然,人與人之間并不完全相同。有些人確實能夠抑制自己的求生本能,表現出一定的良知和同情心。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都是這方面的好榜樣。為什么他們可以為國家獻出生命?為什么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別人?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就是這樣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具有孟子所說的“凜然之氣”。動物中絕對不存在“脊梁”、“神氣”。這就是所謂的“吉喜”。
但人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則做不到。正如曹操所說:“寧教我背叛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背叛我!”他怎么能這么做呢?
說到這里,就涉及到倫理道德問題了。我沒學過倫理學,不知道如何定義道德。我認為,能夠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他人而約束自己本性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他能有60%為別人著想,40%為自己著想,那么他就是一個合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比例越高越好,道德水平也就越高。 100%,所謂“完全不利于自己,只利于他人”的人是獨一無二的。相反,考慮自己而不是他人的人的比例越高,情況就越糟糕。古今中外都有人,根本不利益別人,只利益自己。說這話的時候我感到有點沮喪。不幸的是,這是事實,我能做什么?
04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當我還是一名年輕的大學生時,報刊上曾掀起一陣關于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討論。我寫了一些文章并發表了很多討論。我讀過一些文章,但自己沒有參與其中。原因是有些文章看不懂,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本身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還不如實際做幾件事好。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我已經二十多歲了,我的生活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預算。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氣,但我不這么認為。人活了太久了,對生命的各個方面、眾生的各個方面都了解得很透徹。相反,他們常常感到靈感較少,更多的是嘆息。最好還是盡早離開這個是非世界,保持干凈。
那么,長壽一點好處都沒有嗎?兩者都不。這對于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會有一定的好處。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于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生命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他們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運氣好的時候,手上都是錢,白天去兩次美食廣場,晚上去卡拉OK,發揮一點威力,表現一點小聰明,甚至變得囂張、霸道昏昏沉沉、迷茫,直到進了甕,我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能活下來。
其中,不幸者則貧困潦倒,終日為溫飽而奮斗,愁眉苦臉,長長嘆息。即使生活還算過得去,衣食無憂,衣食無憂,你卻依然終日忙碌,被困在名利的韁繩之中。他也昏昏沉沉的,迷茫的,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能活下來。
對于這樣的眾生,我們從哪里開始談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呢?我自己屬于眾生之列,難免有迷茫。我并不比其他人更好。如果要強行找出區別的話,有:我,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人,對生活有一些想法,稍微動過腦筋,覺得這些想法有些道理。
我的想法是什么?讓我們更進一步。當今世界充滿了戰爭和欲望。 “黃鐘毀,鼎震雷”。這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時代。然而,對于人類的未來,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我相信,無論要經歷多少艱難曲折,無論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來越好,人類大同境界永遠不會只是一個空洞的理想。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就像接力賽一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跑的距離。另一個例子是鏈條,它是由許多環節組成的。每個環節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如果沒有這個小東西,鏈條就無法形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生命有意義和價值,它的意義和價值就在這里。
然而這個道理只有人類社會中少數有識之士才能明白。魯迅先生把這類人稱為“中國的脊梁”。對于那些肚子里塞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披薩,最后只是一頭霧水的人來說,這些道理是無從談起的,就像夏蟲不足以與余冰競爭一樣。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的責任。
至此,我想簡單總結一下我上面所說的:如果生命真正有意義、有價值,那么它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它對人類發展的責任感,以及它作為連接過去和未來的責任感。
05
不完整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在努力追求完整的人生。然而,古今中外,從來沒有100%完美的人生。所以我說,不完美就是人生。
關于這一點,古今民間諺語和文人詩詞都有很多談論。最常見的就是蘇東坡的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來無解。”南宋方岳詩(據吳孝如先生考證):“事常不如意,而不能與人說。”兩三個。”這是我們經常引用的一句話,也很流行。類似的例子還有數百個。
這句話適用于所有人,包括舊社會的皇帝和老人。他們統治天下,“領主之地非王土”,他們可以為所欲為,殺人滅族,都是小事。按理來說,他們應該沒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但事實上,皇位繼承和宮廷斗爭比民間之間殘酷一萬倍。他們威嚴地坐在王座上,如坐針氈。雖然他們編造了“龍御客”的神話,但他們自己并不相信。他們想方設法求得永生,最怕“靈魂一死,宮車遲到”。就連漢武帝、唐太宗等英國大師也未能“免俗”。漢武帝制作了一塊承載露水的金盤,希望喝下仙露可以長生不老;唐太宗為了長生不老,服用了印度婆羅門的長生不老藥。結果事與愿違,留下喪的還是“龍御客”。
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以上”。他們權力極大,囂張肆無忌憚,腐敗枉法,無所不能。這類人中,恐怕好東西很少,否則包公、海瑞等人永遠不會名揚千古,長久留在宇宙。但這些人到了皇帝面前,就只是奴隸了。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過得并不輕松。據說,明代大臣上朝時,都會在笏板上放一點點鶴冠紅。有一次皇恩大到被判了死刑,他很快用舌尖舔紅了一個小鶴冠,立刻就涅槃了,留下了一具尸體。可見這群人的生活并不安逸,談不上完美的生活。
對于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生活就更加困難了。不能說建國前后沒有什么區別,但時至今日仍然是“不如意的事情經常發生”。早上,我在早市被小販“屠殺”;在公交車上被扒手攔住,踩到別人,或者被踩到。我根本不會說“對不起”,而是會用責罵來代替。甚至表演武術表演;當你去商店時,你難免會買到假冒偽劣商品,你會生氣……誰能說我們的生活可能是完美的呢?
說起來,我們這群無權無勢的知識分子,歷史上很少能過上幾天的好日子。光是“花王”二字就能讓你在談論“花王”時改變想法。 “考”指考試。舊社會科舉時代,有“獨木橋千軍萬馬”。進步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考試。只需要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全面了解科舉的情況。以周進、范進為代表的那群成功學者的尷尬,難道不能讓你心驚膽戰,讓你哭笑不得嗎?
現在我們很幸運地出生在一個新的社會。然而“靠”字,猶如如來佛掌。你無法逃避它。如果想從幼兒園升小學,就需要參加考試;如果你想從小學到初中,你需要參加考試;如果你想從初中轉入高中,你需要參加考試;如果你想從高中升到大學,你需要參加考試;大學畢業后如果想成為碩士學位,就需要參加考試;大學畢業后如果想成為博士學位,就需要參加考試。考試,考試,考試變成了烤,烤,烤;直到知命的年紀,不幸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現代知識分子就陷入了這張天地間的密網之中,無處可逃。我們怎樣才能談論生活的完美呢?
災難不只限于知識分子:“人人都有難念經”。這就是為什么我說“不完整就是生活”。這是“平凡的真理”;但真正了解其意義,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好處。對你自己來說,你可以冷靜,也可以不耐煩;對別人來說,你們可以互相理解。這將極大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團結。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