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我們正處于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讓時間倒退二十年,那時候的家具彩電手機等電子產品都相當于奢侈品,人們想象著生活越來越智能化,僅一部機器就可以完成各種各樣事情,而如今幾乎人人都有手機,僅通過手機就完成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盼望著機器人就可以解決各種生活難題,而現在想象成真,無人駕駛、AI機器人、智能VR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是人們的想象力讓我們有了穿越未來的能力和實現未來的動力,無論現在人工智能如何先進,終究無法超越人類的審美和想象力,無法超越人類的創造力,而在浩如煙海的知識網中,科學的支撐、藝術的力量和文化的底蘊都是想象力的源泉活水。
科學是想象力的有力支撐,任何合理的想象力,都扎根于對世界正確的認知,而這種正確的認知需要科學的指引,失去科學性的想象力,就像在黑夜的大海中失去了燈塔,毫無方向,無頭蒼蠅般亂闖,就正如?三體?是以文學學、物理學為基礎撰寫的小說,如果不是依靠龐大的知識體系,光憑想象,是不會創造出三體的世界觀以及這樣一本科幻小說。又如提出“證偽主義”的波普爾,在科學認識上刷新了人類的認識:敢于批判,不斷質疑,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這和傳統的科學認知“科學是經驗積累的產物,被證明或者被無數次重復驗證的科學理論就是永遠正確的”,很不一樣,波普爾的觀點恰恰給科學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讓科學家們敢于想象,敢于批判,從而發明出更創新的東西。
想象的道路上也少不了藝術的力量。藝術,作為代表美的精神力量,貫穿于人類的發展的全時空。有了它,人類可以無止境地向著無限美麗的世界前進。在科技如此發展的現在,已經不是科技推動設計的時代,而是設計推動科技的時代,好的設計師應該思考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改善人的生活質量,而更高明的設計師,則要關注人類,關注生存環境,應該思考人與產品、與大自然如何共創的藝術之美。
歷經多少世紀而留存下來的古文化,蘊含著需要想象力才能充分挖掘的驚人智慧和秘密,它是保持想象力永不枯竭的源泉。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詩經?、?山海經?到?紅樓夢?、?西游記?等等文化瑰寶,都是想象力的源泉,例如最近爆火的國產3A游戲黑悟空神話,成功吸引了國內外游戲玩家的眼球,并在將傳統文化與想象力結合的同時,讓中國傳統文化迸發新的生命力,傳遞中國文化的價值和精神內涵。不僅如此,中國許多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而這種想象力正來源自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藝術。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幾乎每一個當代在創新領域有所建樹的人,都可以捕捉到他們從科學、藝術和古文化中汲取想象力的痕跡,而這種想象力也不獨為創新者獨有,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想象力獲得幸福感,在想象力的世界里遨游,一起穿越未來、現實未來!
(路陽鎮人民政府 彭友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