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喝酸奶助消化”、“血脂高不能吃蛋黃”、“喝粥養胃”……你是否感覺親朋好友總是在強調這些耳熟能詳的“健康忠告” “?
現在我告訴你:這些“健康知識”很多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健康,而且欺騙了一代又一代人!
1.健康飲食
1、飯后喝酸奶,促進食物消化。
事實是:它不能消化食物并且會增加熱量。
很多人認為飯后喝酸奶或乳酸菌飲料可以幫助消化、健胃。但事實上,飯后喝對消化影響不大。而且,酸奶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飽腹感的食物。飯后喝它會讓你感覺更飽,并增加額外的熱量。
2、喝麥片粉更健康
真相:吃全谷物時,加工越少越好
將五谷雜糧磨成粉或打成米糊食用。谷物從大顆粒變成小顆粒,更容易消化吸收。但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例如,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過多食用麥片粉很容易導致血糖升高。
另外,由于食物中含有微量脂肪,磨成粉末后,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面積大大增加,極易發生氧化。不僅營養價值降低,還會產生一些對健康有害的物質。
建議盡量多吃全谷物,加工越少越好。
3、清淡飲食就是吃素、少吃肉!
真相:保持輕松
對于“三高”患者,醫生會建議清淡飲食,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是素食主義者,不吃任何魚、肉、蛋、奶。
清淡飲食的標準是少油、少鹽、少糖。 “肉”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也是B族維生素的來源。比如魚、蝦、雞胸肉等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非常適合“三高”人群。
4、喝粥可以養胃
真相:胃功能“用進廢退”
喝點小米粥、多吃素、少吃肉……這些都是口耳相傳的“養胃秘籍”。但這真的對你的胃有好處嗎?
很多廣為流傳的“養胃秘方”也是不恰當的。例如,對于胃潰瘍患者來說,喝牛奶會增加胃酸分泌,因鈣離子濃度高而加重對胃粘膜的損傷;
蘇打餅干中的脂肪含量相當驚人,攝入過多會增加腸胃負擔;白粥、小米粥是常見的養胃“良方”,但胃功能有“用進失出”的特點,長期食用容易消化。食物過多,胃的消化能力就會下降。
5、湯煮的時間越長,越營養,越美味。
真相:湯煮太久更容易誘發痛風
人們常說喝湯有益健康,喝湯要小火慢熬。湯越濃,營養越高。
湯的營養與煮的時間無關。湯只要煮一會兒就已經有鮮美的味道了。而且有研究發現,湯熬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鮮美,而且里面的核苷酸含量也越來越高。引起痛風的嘌呤是核苷酸代謝的最終產物。也就是說,湯煮的時間越長,誘發痛風的風險就越高。
很多人認為湯里最有營養的東西就在湯里。這是錯誤的。最正確的喝湯方法是吃半碗少量食材的湯。
6、蛋黃膽固醇高,血脂高就不能吃。
事實:適量飲食不會導致高膽固醇
很多人吃雞蛋的時候把蛋黃扔掉,卻不知道雞蛋中的很多營養物質其實都存在于蛋黃中。
蛋黃含有多種微量元素,也是磷脂的極好來源,有助于降低膽固醇,并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還有膽堿和甜菜堿(有助于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很多人擔心蛋黃中膽固醇含量過高會導致高脂血癥。許多研究表明,中國成年人中,適量的雞蛋攝入量(平均每天約1個雞蛋)與缺血性心臟病有關。 、重大冠狀動脈事件、出血性中風等與風險降低相關。
7、有些食物不能一起吃!
真相:食物沖突理論并不存在
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否則容易結結石;維生素C和海鮮不能一起吃,否則會中毒……“食物沖突論”應該是流傳最廣的健康謠言之一。
現在我告訴你,沒有理論解釋,沒有實驗證據,更沒有臨床實驗的積累。這東西不存在,不真實,不可靠!
糧食沖突沒有科學依據。有些人在吃了所謂的“不相克的食物”后,確實會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這通常是由季節原因、食物本身有毒、食物變質等因素造成的,與“食物相克”無關。
2. 生活方式
1、睡前喝點酒有助于睡眠。
真相:它擾亂了整個睡眠狀態
表面上看,酒精似乎有利于睡眠,但實際上它可能會干擾睡眠,擾亂整個睡眠狀態。
酒精最初可能會縮短入睡時間。然而,當酒精的作用逐漸消退后,就會出現頻繁醒來的情況,從而降低整體睡眠質量。
如果睡眠經常被睡前飲酒擾亂,尤其是長期擾亂,那么白天的健康以及學習和記憶等神經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嚴重損害。
2、睡前喝牛奶可以幫助睡眠。
真相:理論上可以,但實際效果不大
牛奶中的α-乳清蛋白含有5.3%的色氨酸,在體內可合成5-羥色氨酸,進一步代謝為褪黑激素,參與睡眠調節。
但牛奶中的色氨酸含量很少,進入人體并到達大腦的含量更低,因此促進睡眠的作用較弱。
3.睡硬床,有腰部支撐
真相:硬床可以支撐你的腰部,但它不是一塊硬板睡覺
睡有一定硬度的床,可以消除承重和體重對椎間盤的壓力,有利于緩解腰痛癥狀。但如果直接睡在硬板上,無法符合人體脊柱的正常曲線,腰部得不到支撐,出現腰痛、酸痛等癥狀。床板上應墊有3~5厘米的軟墊。
4.周末可以補覺
真相:工作日熬夜很難在周末彌補
加班熬夜希望周末能補覺,這是片面的。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疲憊、免疫力下降、體質惡化。
同時,如果睡得太久,腦細胞就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營養。這就是為什么你周末睡得太多后會感到疲倦。
5、用鹽水漱口可以保護牙齒
真相:口腔菌群長期遭到破壞
長時間用鹽水漱口也是很多人的護牙習慣,這也是不正確的。
經常用鹽水漱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口腔清潔。但長期用鹽水漱口,很容易造成口腔正常菌群紊亂,導致口腔潰瘍等問題。
6、“春捂秋凍”有益健康
真相:因人而異,所以要適量
春捂秋凍是古人對養生的總結。雖然有增強體質的作用,但因人而異,應適量。
對于老年人、兒童、經期、孕期婦女以及患有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的人來說,秋季冷凍是不適宜的。同時,要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避免感冒。
即使適逢秋霜,也要保護頭部、肚臍、背部、肩部、腳部等重要部位。因此,根據自己的習慣,應“春捂秋凍”,增強體質。
7、清除宿便,腸道排毒,讓身體更加輕松
真相:這都是商家的營銷噱頭
“污染”、“腸道中毒”聽起來像是非常專業的醫學術語,但實際上卻毫無科學依據。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所謂的“通便”保健品。主要成分是瀉藥。久而久之,就會引起一些胃腸功能紊亂,容易導致大腸黑色素變性,引起腸道黑色素沉積,甚至影響腸道。健康。
總而言之,所謂的“清便排毒腸道”只是商家的營銷噱頭,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沒有科學依據。
8、涂抹護膚品時,輕拍促進吸收。
真相:它沒有任何作用,只會讓你的皮膚變紅。
很多人在涂抹護膚品時,習慣用手拍打,感覺會更好地吸收。
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這種做法只能說是你的一廂情愿。皮膚的角質層不會屈服于這種“力量”,讓皮膚吸收更多的營養。它只會刺激毛細血管,使皮膚變紅。
3. 醫療健康
1、吃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
真相:它不能預防或治療感冒
“維生素C可以防治感冒”的說法廣為流傳,但遺憾的是:服用維生素C并不能預防感冒。
有研究發現,每天服用維生素C并不能防治感冒,感冒后再次服用維生素C也基本上不能縮短病程或緩解癥狀。
2、按摩頸椎可治療頸椎病
真相:不要隨便按摩
頸椎病是65歲以上人群的常見病。雖然劇烈按摩后患者會在短時間內感覺舒服一些,但癥狀很快就會再次出現,并會加速頸椎病的發展。
長期劇烈按摩會破壞頸椎的穩定性,加速椎間盤的退變、突出,對頸脊髓造成更嚴重的壓迫。如果患者頸部不適3~5天內沒有緩解,應盡快去正規醫院就診,不要隨意按摩。
3、腎虛則需壯陽。
真相:補腎≠增強性功能
有些男性朋友如果有“腎虛”,習慣直接購買一些“壯陽”藥物。其實,這主要是由于很多人對中醫腎主生殖的概念存在誤解。
大家都認為,既然腎臟主管人體的生殖功能,那么使用一些增強性功能的藥物肯定可以補腎。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中醫認為,人體腎虛可分為腎氣虛、腎精虛、腎陰虛、腎陽虛。如果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體質,亂用“壯陽”藥物只會弊大于利。
4、季節性輸液可以打開血管
真相:這種方法危害很大
這種方法對人的危害很大。不但無益,甚至可能要人的命。
導致中風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對于缺血性中風合并房顫的患者來說,根本原因就是房顫。如果患者不加防范,盲目給自己輸液,就如同在戰斗中使用了錯誤的武器,可能會導致死亡。
我們先來說說“輸液清堵”。那些活血化瘀的中藥注射劑可以疏通血管,降低血液粘度,預防腦血栓。它們看似新鮮、合理,但實際上毫無科學依據!迄今為止,還沒有定期輸液,也沒有中風后每年輸液。科學的臨床比較研究。
反之,輸液可能引起心力衰竭、藥物過敏反應等,誘發或加重疾病。
5、孩子發燒時,捂住、出汗,可以很快退燒。
事實:更有可能導致嚴重疾病
感冒后蓋被子出汗有時對大人有效,但對嬰兒就不適合了。
由于嬰兒四肢的血液供應不足,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負責管理血管舒張和收縮的神經很容易出現紊亂。如果寶寶裹得太緊,熱量無法散發,就會導致脫水、代謝性酸中毒,更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大腦缺氧。
臨床上有一種兒童特有的疾病——“被子綜合癥”,這是由于錯誤地包裹嬰兒而引起的嚴重疾病。如果孩子處于發熱期,要特別注意散熱,不要遮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