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基層理論宣講是黨的理論武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徑。在新時代,扎實推進基層理論宣講工作,需要念好“融、廣、需、貼”四字決,讓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講什么上體現“融”字,讓宣講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基層理論宣講要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與基層實際緊密融合,既要準確傳達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方針政策,確保宣講內容與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大局保持一致,上接“天線”;又要緊密結合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用群眾身邊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理論,下接“地氣”。只有這樣,才能讓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真正理解黨的理論的深刻內涵和實踐意義。例如,在宣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時,可以將政策理論與當地農村產業(yè)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農民增收等實際情況相結合,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的政策帶來的實惠和變化。
在誰來講上體現“廣”字,把“一把小號”變成“交響樂團”。基層理論宣講不能僅僅依靠少數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而要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宣講隊伍。要充分發(fā)揮黨員干部、專家學者、先進模范、草根名嘴、志愿者等的作用,讓他們各展所長、各盡其能。黨員干部熟悉政策,能夠準確傳達黨的聲音;專家學者理論功底深厚,能夠深入解讀理論內涵;先進模范事跡感人,能夠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草根名嘴來自群眾,語言生動接地氣;志愿者充滿熱情,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通過整合這些力量,打造一支強大的宣講“交響樂團”,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提高宣講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在怎么講上體現“需”字,把“黨的理論”變成“百姓味道”。基層理論宣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關注群眾的需求和關切,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和接受習慣,采取靈活多樣、喜聞樂見的宣講方式。要摒棄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宣講模式,運用生動形象的故事、案例、數據,以及小品、相聲、戲曲等文藝形式,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事例,把“黨的理論”變成“百姓味道”。同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線下互動式宣講,增強宣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針對青少年群體,可以通過動漫、短視頻等形式進行宣講;針對農村群眾,可以利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等場所開展“板凳會”“庭院會”式的宣講。
在哪里講上體現“貼”字,哪有干部群眾哪里就是宣講陣地。基層理論宣講要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打破傳統(tǒng)的宣講場所限制,把宣講陣地延伸到基層一線的各個角落。無論是工廠車間、田間地頭、社區(qū)廣場,還是學校課堂、機關單位、網絡空間,只要有干部群眾的地方,就是宣講的陣地。要根據不同的宣講場所和受眾群體,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宣講活動,讓群眾在工作和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接受理論的熏陶。例如,在工廠車間,可以結合工人的生產操作流程進行安全生產、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理論宣講;在社區(qū)廣場,可以利用群眾休閑娛樂的時間開展文明創(chuàng)建、法治建設等方面的宣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