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情回望,鄉風文明歷史長河潛流深沉;踏上新的復興征途極目遠眺,鄉村振興和美畫卷徐舒展延。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之“魂”,其已然成為鄉村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內容。廣大黨員干部當在積極弘揚“鄉風和氣”、“家風正氣”、“民風清氣”中將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相結合,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
育文明“鄉風”,揚“睦鄰善里,禮序鄉邦”之“和氣”,在踐行“鄉鄰敦睦仁風暢,禮義昭彰韻悠長”中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文明鄉風,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安寧自然,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人文積淀,是“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的共處和諧……其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不僅能從精神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還能為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和鄉村治理的全面發展營造有利社會氛圍。廣大黨員干部要擺脫“冷氣”,自覺涵養質樸、堅韌、勤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氣質,積極投身艱苦奮斗、辛勤耕耘、堅韌不屈、質樸善良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去,讓鄉村社會文化的基因賡續。要充分發揮群眾智慧,激發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深化村民自治實踐,讓群眾生活在精神文明融合發展中更加有滋有味。全面提升鄉村文明程度和村民精神風貌,讓“文明鄉風”引領人人向善。
育良好“家風”,揚“義方既訓,家道穎穎”之“正氣”,在傳承“德勤孝義傳家寶,和善信誠處世風”中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家風,乃家庭之精神內核,亦為社會之價值縮影,更是黨員干部行穩致遠的關鍵要素。于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當自覺成為良好家風的“主角”,修身律己,慎終如始,時刻自重自省自勵,做到慎獨慎初慎微。要擺正權力與親情、家風與黨風、小家與大家的關系,不給貪腐利益“開后門”,時刻牢記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到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要注重優良家風、優秀家訓的傳承與創新,將老一輩革命家們家風建設的紅色精神銘刻靈魂深處,使這份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內化為情感認同,外化為行為習慣,以“良好家風”引領社會風氣。
育淳樸“民風”,揚“抱素懷樸,和樂且湛”之“清氣”,在氤氳“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足客留雞豚”中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抓好農村移風易俗,讓現代文明理念在鄉村深深扎根”。民風是社會風氣的風向標,民風正則社會風氣清,民風歪則社會風氣濁。“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有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以及對奢靡行為的深刻自省。廣大黨員干部當以身作則,堅決抵制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的行為,積極樹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勤儉持家的時代風尚。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留住鄉愁,也要在現代文明的基礎上取舍、揚棄,倡導遵紀守法、崇德向善、誠實守信、勤勞致富等文明觀念,進一步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在解決各類違背公序良俗等突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平衡點”,積極引導農村移風易俗,讓“淳樸民風”浸潤人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