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張希
11月26日,在2024博西中國創新發展峰會暨博西中國30周年活動會場上,一面面“時光墻”記錄著博西家用電器集團在中國發展的歷程。記者發現,這個跨國公司進入中國30年間,有27年“與南京同行”,且將南京作為“第一選擇”。博西家用電器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宋凜冰滿懷深情地表示:“我們共同經歷時代變遷,感謝南京市政府及各部門為我們打造了優越的營商環境,提供了發展支持!”
與南京攜手,共創一個個“里程碑”
奠基、進階、行遠——宋凜冰用三個關鍵詞概括博西家電在中國的30年。
瀏覽“時光墻”,第一個關鍵詞“奠基”貫穿博西家電在中國、南京的整個發展歷程。1994年,博西家電進入中國,在無錫建立第一家洗衣機工廠,1995年在滁州建立冰箱工廠。隨著業務的發展,博西家電德國總部提出在中國設立銷售公司,當時有數個城市參與角逐,博西家電對南京情有獨鐘。1997年博西家用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在南京成立,跨國企業與南京的深厚“情緣”從此開啟。
回眸來時路,博西家電與南京共同創造了很多“里程碑”:2010年10月,博西家用電器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11年底被認定為南京市首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020年9月,博西家電正式啟用投資4億元人民幣打造的中國新研發中心,這是博西家電在全球最大的綜合性研發中心。2024年6月,博西家用電器投資(中國)有限公司與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將中國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并成立博西家電中國人才中心。
如今,南京已成為博西家電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研發基地之一和亞太地區的數據中心,充分展現了博西家電對南京的堅定信心。
與南京同行,共同見證時代變遷
第二個關鍵詞是“進階”,博西家電和中國消費者一起見證了時代變遷和生活水平提高。1994年,博西家電率先攜西門子家電進入中國市場,隨后又引入了博世家電和全球頂奢家電品牌嘉格納。今年5月,嘉格納與德國高端櫥柜品牌柏麗合作開設的“蘇寧嘉格納×德國柏麗聯合概念店”選址南京,這是該店的“全國首店”。
更多的變化,映射在博西家電外籍高管的眼中。1997年,博西家電前任董事長兼總裁蓋爾克來南京就職,他曾回憶第一次從無錫來南京的旅程:314國道,3個半小時的車程。
20多年過去,滬寧高速已成為中國最繁忙的高速公路,動車時代的到來,使得南京與上海實現了一小時互通。同時變化的,還有南京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博西家電總部也從最初的中山路129號中南國際大廈搬到了鼓樓創新廣場,工作環境大升級。
2022年9月,金世峰被任命為南京博西家電集團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從德國飛赴南京走馬上任,短短兩年時間他已經和家人走遍南京大街小巷,愛上這座城。今年11月18日,金世峰被聘為南京第五批“城市國際化紫金友好使者”,他說:“南京的城市國際化不僅僅是經濟和貿易的交流,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流。”
在南京創新,從外國進口到輸出全球
第三個關鍵詞是“行遠”。博西家電深耕中國的30年,是創新發展的30年,博西家電為中國帶來了一批“開先河”的產品。
1996年,“西門子第五代滾筒洗衣機”開始批量生產,開創了國內前置式滾筒洗衣機時代;2002年,博西家電率先將洗碗機引入中國;2002年,西門子“零度生物保鮮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掀起了冰箱保鮮技術的重大突破;近年來,博西家電還首創了智能eNose技術,采用先進的傳感器對冰箱內的食材進行24小時監控,再次推動保鮮科技的革新。
記者注意到,創新技術最初依賴從國外引進,后來一步步依靠“本土”研發。“我們的中國新研發中心已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它將助力中國創造,賦能全球創新。”宋凜冰說。
南京科教資源豐富、高校院所林立,成為博西家電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源。今年5月,由博西家電主辦的2024“智創未來家”高校創新大賽在東南大學拉開帷幕,三十周年活動當天,高校學生的獲獎作品陳列在現場,彰顯了博西家電長期植根中國并重視本土化發展的戰略決心。三十周年活動上,東南大學—博西中國聯合研發中心第五屆合作協議簽署。
博西家電在南京的發展壯大,是南京以開放促創新,以服務促發展的生動縮影。據介紹,截至目前,已經有來自133個國家和地區的1.7萬余家外商投資企業布局南京,累計投資總額近2800億美元,為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南京市將緊緊圍繞服務構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用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各類政策,全力吸引和支持外資項目、跨國公司總部、外資研發中心落戶南京。同時,南京將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真金白銀支持家電“以舊換新”,為博西家電等企業在寧投資發展開拓新空間。
活動上南京市相關負責人“喊話”博西家電:“我們是情誼深厚的親密伙伴,共創輝煌的黃金搭檔,未來要深化合作,各展所長,再創‘黃金30年’!”宋凜冰也深情回應:“致敬各位同行者,讓我們攜手開啟新篇章,下一個30年,創造無限可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