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董成 李金榮
70年前,滿目瘡痍、等待復興的新中國誕生了一座以人民命名的劇院,并開始“建設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專業劇院,同時也與具有民族特色和自己的風格。”不懈探索。
70年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舞臺上耕耘,在時代洪流中成長,在歲月沉淀中收獲,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方向的思考和實踐。將中國特色藝術推向新高度。
《茶館》劇照 李春光/光明影業拍攝
無盡的樂趣
“什么是中國戲劇藝術的殿堂?她的每一個生日,一定都是戲劇迷的節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所長宋寶楨看來,70年來,北京人藝走了一條誠信創新的道路。 ,開辟一條藝術前進之路。
正當北京人藝70周年“大日子”即將到來之際,首都北京正處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
大家期待已久的好戲還不能上演。它將如何執行?
“北京人藝就是北京人藝,她總能以不斷的創新給你帶來驚喜。” 《新劇本》雜志主編林蔚然坦言,這幾天她一直在“云端”看劇。
為滿足首都疫情防控需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積極拓展線上平臺傳播,首次推出經典劇目限時播出。代表人民藝團不同創作類型和風格的《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叛變》《窩頭會館》五部經典劇目已在“云”上播出連續多日。北京人藝致力于為觀眾提供最高品質藝術品質的舞臺制作。通過前期延伸閱讀內容的推送和開播前的名家導播,讓觀眾深刻領略人文藝術劇的獨特魅力。
此舉迅速在網上掀起了劇迷的觀劇熱潮和討論熱潮。全網總瀏覽量和點贊量突破1.4億。
從建院初期的《龍須溝》開始,在“深厚的人生功底、深刻的內心體驗、鮮明的人物形象”的高標準、嚴格要求下,北京人民藝術學院創作了《茶館》、《雷雨》 》、《雷雨》和《茶館》。 《蔡文姬》等一批經典戲劇作品充滿悲憫之心,對世事的敏銳洞察,分析透徹,批判犀利。這些戲劇經典不僅綻放于人類藝術舞臺,也永遠珍藏在中國戲劇史上。
在北京人藝副院長馮遠征心里,每當有危機的時候,北京人藝從來沒有缺席。從抗擊非典疫情背景創作的《北街南院》,到抗震救災主題的作品《生活》,再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主題創作的《社區居委會》 ,每一部原創戲劇作品都不斷展現出北京人民藝術學院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十年來,北京人民藝術學院始終堅持以“人民性”、“民族性”、“時代性”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堅持走現實主義創作道路,精心創作了一批優秀劇目包括《日出》、《雷雨》等。 《原野》三部經典作品重新排演,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推出話劇《香山之夜》,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誠信與創新的實踐中,深刻體現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終是‘人民’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明坦言,七十年來,在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真正成長起來。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為藝術創作的對象,以觀眾的滿意與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選用了古今中外的300多部戲劇作品。海內外,最大程度詮釋“戲比天大”的追求。
6月12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召開紀念劇院成立70周年座談會。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明參加座談會。他身后的屏幕上播放著剛剛去世的“七一勛章”獲得者、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導演藍天野的照片。新華社
名人紛紛誕生
2021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聚音劇場,藍天野來了,陸中來了,濮存昕來了,馮遠征來了……好多話劇表演藝術家們冒著嚴寒,為14位年輕人聚集在一起。
當日上午,2019年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培訓班迎來結業儀式,14名學員正式結束一年的學習。全年由馮遠征、岳秀清、楊家印、嚴銳、楊明新等北京人民藝術一線藝術家組成的教學團隊負責全程教學指導,藍天野、陸老師等資深教師負責鐘老師、濮存昕、楊立新、宋丹丹、鞏麗君、唐野悉心授課。
“目的就是為了在臺上檢驗學習成果,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真正體會到什么是‘一菜’精神。”馮遠征說道。
遺憾的是,就在北京人民藝術節70周年紀念日臨近之際,藍天野先生永遠去世了。 “老先生多次說過,演員這個稱號就是對他最大的褒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青年演員于震還記得第一次與藍天野同臺演出《茶館》的場景。 “謝幕的時候,老爺子非要把我往前推,還告訴我,不管誰演,都要按照角色的順序謝幕。”
“蘭老師獲得‘七一勛章’后,很快就給我們上了黨課,他能叫出每個年輕人的名字,愛和你說話,不喜歡被人支持。”北京人民藝術青年團主任嚴銳認為,北京人民藝術學院最大的財富是一群像藍天野這樣用情感、用心、甚至用生命進行創作的人民藝術家。
6月12日,座談會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老藝術家郭啟紅(中)、陸忠(右)被授予榮譽牌匾。新華社
6月12日上午舉行的紀念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70周年座談會上,82歲的話劇藝術家陸忠作為老演員代表受邀登上曹禺劇場的舞臺。到了說話的時候,老者一開口就哽咽了。 “當我在劇院70歲的時候,我又回家了。”陸忠深情地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對藝術的印象。 “當時我們住在首都劇場四樓,和老藝術家們一起吃住,相處得像一家人。”
“《雷雨》我們等了8個月,老同志一句一句地教我。”在陸忠看來,“言傳身教”是北京人藝育人的靈魂。 “北京人藝的工作就是研究人、體驗人,就是人文。長輩告訴我們,我們告訴孩子,北京人藝的演員一定要熱愛藝術,而不是藝術中的自己。”
“我們一直都知道年輕人是劇院的未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黨組書記王文光告訴記者,十年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致力于培養杰出人才、拔尖人才、領軍人才。一批優秀演員經過不懈的努力,在舞臺上塑造了一個個引人入勝、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為觀眾留下了難忘的藝術杰作。
以“無私”精神言傳身教,正是北京人文藝術界名人育人的秘訣。
會像星展銀行的形象
在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演員濮存昕的心目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憑借戲劇“三件寶”、作品,走過了不平凡的70年歷程。和人才隊伍。
“北京人民藝術院建于1952年,當時周總理要求建最好的劇院。人民藝術院購買設備時,周總理親自監督預算并匯報。今天,我們又在北京建了一座大樓。”土地寶貴的王府井“新劇場確實實現了巨大的飛躍”,濮存昕認為,支撐北京藝術產業繁榮發展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優質劇目和頂尖演員。還有一整套中國燈光、舞臺設計、道具最一流的藝術制作人才團隊。
2021年,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建成開業,凝聚著黨對文藝事業發展的關心,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北京藝術家、首都市民、戲迷的期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正式邁入歷史新篇章,擁有首都劇場、實驗劇場、曹禺劇場、人民藝術劇場、聚音劇場五大劇場。
70年的帷幕升起又落下。 《龍須溝》風云突變、《蔡文姬》歷史悠久、《雷雨》感人至深、《茶館》……原創劇目在北京人民的長期打磨下久久上演。表演藝術,連接過去和現在。一幅包羅萬象的中外圖景。
70年輝煌。一代代北京人民藝術藝術家懷著“戲比天大”的敬畏之心,以深厚的藝術造詣為舞臺賦予了生命和靈魂,創造了無數至今仍鮮活的經典形象。
紀念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70周年座談會現場。李春光 攝/光明影業
70年扎根人民。從建院之初的工廠、農村工作,到如今的社區工作,深入生活、扎根群眾一直被北京人藝視為最重要、最高效的創作方式。
70年的探索與積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致力于創作精品、傳承經典,以探索中國特色戲劇理論體系為己任,在建設過程中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北京人民藝術戲劇學校”以學者為導向的劇院。
70年來,大海包容江河。從20世紀80年代《茶館》首次走出國門,展現“東方舞臺奇跡”,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優質劇目被引入世界。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舞臺劇在北京交流切磋,展開熱烈對話。
70年來,北京人藝始終與人民群眾一道,讓中國故事更加生動鮮活。它閃耀著“大戲看北京”的文化金名片,展示了社會主義偉大國家首都的文化形象。
《光明日報》(2022年6月13日第9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