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外資醫療機構,曼領醫療于2024年選擇落地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享受到了放開外商準入限制的時代紅利,也與當地提供的稅收和財政扶持政策以及越來越凸顯的區位、產業集群優勢不無關聯。好比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歷經近4年耕耘后結出的果實,也為這片開放高地立下了新的標桿。
直接將“出生地”選在虹橋的上海模迪拉科技有限公司,則是科技制造企業的一次“用腳投票”。這些持續涌入的資源和集聚的產業,支撐起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比長三角平均水平高出4倍的經濟密度。
官方數據顯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兩帶”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2.3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3.2萬億元,經濟密度達4.5億元/平方公里,是長三角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作為“一核”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下稱“商務區”)經濟發展全面提速,2024年稅收收入500.97億元,較2020年增長87%;進出口商品總額856.4億元,較2020年增長256%。
經過4年的探索,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雙向開放水平不斷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一核兩帶”空間布局逐步完善,與安徽聯動發展區和長三角其他城市間的協同協作更加緊密,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從空間接軌走向深度融合的“虹橋之路”,也為長三角區域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貢獻了“虹橋方案”。
集聚升級是因也是果
2021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由國務院批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印發,自此連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規劃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開啟建設。今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將基本建成。
4年增長近40%的GDP和較平均水平5倍的經濟密度,離不開科創平臺、創新企業和資源的加快集聚。2023年通過的《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國土空間中近期規劃》明確,在鞏固提升原有“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三大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大科創”功能,以大科創賦能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更好提升產業高度、增加要素密度、拓展開放深度。
上海模迪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飛告訴第一財經,“大虹橋”區域產業體系豐富且健全,總部經濟集聚現象顯著,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低空經濟等產業聚集圈。在這樣的集聚基礎之上,他們入駐商務區至今半年的時間,就已通過“樂高式” 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與區域內企業開展了針對輕量化材料應用、小型化與模塊化生產設計等不少聯合項目。這些聯合研究項目匯聚了多方的技術優勢與創新思維,還通過資源共享、協同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一小時經濟圈的輻射范圍,幫助我們吸引了大量外地客戶?!本G葉醫療集團執行主席管理助理、副總裁丁立為對第一財經表示,大虹橋的區位優勢為曼領醫療開拓長三角乃至全國市場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除此之外,虹橋區域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也為他們帶來了顯著的協同效應。政策疊加效應以及國際化的生活配套等,讓他們在吸引高端人才和資源方面更具優勢。
作為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之一,虹橋綜合交通樞紐2024年的總客流量高達4.38億人次,日均119.74萬人次。區位優勢和交通的便利性,吸引著一大批高能級經營主體和功能平臺在大虹橋“落地生根”。根據最新數據,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貿易型總部、外資研發中心等242家,引進國際貿易投資促進機構43家。虹橋國際商務人才港落地272家人力資源企業,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集聚157家機構和企業。
與此同時,肩負國家戰略使命和目標任務的“大虹橋”,其吸引力、帶動力、競爭力和軟實力提升離不開三省一市形成的合力。截至目前,虹橋兩輪政策明確的128項重點任務已落地121項,落地率超94%。長三角民營企業總部服務中心、虹橋國際會展產業園等一批功能平臺持續賦能提升,滬蘇湖高鐵、上海市域機場聯絡線等一批重大項目助推“大虹橋”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虹橋經驗與開放
如果說區位優勢和戰略使命具有獨特性,那么虹橋在政策制度、營商環境和招商引資的思路與服務,既是企業、人才、資源涌入的動力之一,也是可供其他區域復制推廣的經驗所在。
陳飛對于商務區的“企業管家” 服務印象深刻,“當時遇到了跨境的合規難題,他們迅速協調各部門,短短72小時就提供了定制化解決方案”。對丁立為而言,落地過程中最大感受也是,營商環境不是口號,而是“多部門協作配合推動政策落地,實打實地幫助了企業”。
“上海的虹橋”正在躍升為“長三角的虹橋”“中國的虹橋”乃至“世界的虹橋”。
經過4年的磨合,“三省一市”各區域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性競爭,也沉淀出了“在制度創新中求突破,在功能打造中謀發展,在內化轉化中促提升”這樣的改革經驗。
比如,在制度創新中,三省一市共同發起設立的全國首家跨區域社會團體——長三角“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會于2024年6月落戶商務區,打造出了長三角參與“一帶一路”的示范樣本;探索設立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也與“一核兩帶”形成了同頻共振、相互賦能。
在功能打造中,“大虹橋”北向拓展帶依托蘇州便捷交通條件和成熟商務配套設施,南向拓展帶依托杭州灣北岸豐富文化資源和科創特色,協同打造國際會展之都重要承載區、現代服務業高端集聚區、科創產業前沿創新區。另外,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加強流量價值挖掘創造,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統籌發展,目前已舉辦百場活動,服務千家長三角企業。
與此同時,創新、開放、軟硬件與區域“四個協同聯動”也已顯現出成效。其中,通過深化創新協同聯動,虹橋試圖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沿陣地,所實現的路徑是通過科創平臺強強鏈接、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和科研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而持續加強的科創動能,以及三大先導產業的集群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深度融合。開放協同聯動之下,虹橋加快打造鏈接全球資源要素的重要門戶,凸顯出貿易中心“新平臺”持續壯大,展貿聯動“新優勢”日益凸顯,跨境投資“新窗口”加快構建。
3月20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協調推進機制2025年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提出,三省一市要強化整體效應,在深化協同發展上下功夫。進一步聚焦“國際”定位、“開放”優勢和“樞紐”功能,加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整體性建設。要強化平臺效應,在優化資源配置上下功夫。加快打造更多市場化、專業化的功能型平臺,推動“大虹橋”更好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要強化放大效應,在釋放改革紅利上下功夫。更好發揮政策效應、輻射作用,與上?!拔鍌€中心”建設深度連接,更好彰顯樞紐功能,提升服務能級。
以“長三角” 為業務核心區域,陳飛他們的業務已擴展至重慶、安徽等地的新能源主機廠。借助虹橋這一對內對外“橋頭堡”的賦能,他們還在泰國建立了模塊化制造基地,將業務輻射至東南亞地區,預計今年海外業務占比將提升至15%左右。
作為上海首批26個特色產業園區之一,嘉定氫能港2024年完成產值71.3億元,現已集聚捷氫科技、豐田汽車中國區氫能研發中心等50多個氫能源和汽車智能化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初步形成了集氫能關鍵零部件研發、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生產和加氫站基礎設施配套等功能為一體的氫能產業框架體系。接下來,他們將以氫儲能產業鏈為重要抓手,打造“1 X泛氫能港”概念,放大集聚效應的同時,結合自身技術優勢與能源大省場景優勢,主動“走出去”,將當前的經驗和方案向更大的區域推廣復制。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