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第十九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 2025(下稱“東方會”)閉幕。在今年的東方會上,AI醫療成為最大的亮點——介入手術機器人、智能導管室、AI智能體等極具科幻性的場景正在逐漸走進醫院手術室。
在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李晨光教授和陸浩教授等遠程展示了AI在復雜冠脈介入手術中的輔助作用,并通過語音問答與介入醫生智能體實時交互。智能體精準調閱出患者信息、既往病史、影像報告等多模態信息,并實現智能化讀取影像結果,輔助醫生進行術前精準規劃。
中山醫院正在構建智能化的介入“元導管室”。目前,包括AI智能體、介入手術機器人在內的高科技設備和軟件都已經開始逐步融入應用。
從技術突破邁向真實世界臨床驗證
介入手術機器人作為全球醫療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也是中國醫療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突破口,介入手術機器人的臨床轉化成為業內共識。
第一財經記者從東方會上了解到,國產心臟冠脈介入手術機器人的首個上市后多中心臨床研究在會上啟動,標志著介入手術機器人從“技術突破”邁向“真實世界臨床驗證”的關鍵階段。
據介紹,這項名為RoboVisionaryA的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旨在通過大規模、規范化的臨床數據采集,進一步驗證機器人輔助介入治療在臨床的實用性與安全性,為行業提供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
介入手術機器人讓醫生從繁復的重復性操作中解放,更專注于復雜決策,回歸醫學本質。今年3月,來自唯邁醫療的國產心臟冠脈介入手術機器人獲批,標志著中國高端醫療裝備正式進入全球第一梯隊。
據介紹,目前這款心臟冠脈介入手術機器人已經能夠通過與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AI決策平臺的深度融合,讓醫生擺脫鉛衣束縛,在零輻射環境中完成亞毫米級操作。
“介入機器人是生產力級別的工具,未來的某一時刻,它必將成為一種通用的平臺。”唯邁醫療CEO楊賀表示。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在東方會上表示:“介入手術機器人首個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正式啟動具有標志性的意義。現在介入手術機器人仍然是一種輔助設備,它雖然大大降低了輻射量,但仍然離不開醫生的操作。未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介入機器人應該學會思考,具有幫助醫生進行決策的能力。尤其是在碰到復雜病變的時候,基于海量的數據,手術機器人的決策速度應該會超越醫生。”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于波教授在項目科學設計匯報中表示:“介入手術機器人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早期肯定不完善,但一定要敢于跨出第一步,支持介入手術機器人的發展。”
他還特別強調:“多中心研究不是簡單驗證機器人的實用性與安全性,而是要通過多維度數據挖掘,揭示機器人操作在手術操作控制、力反饋能力等方面的獨特規律,為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介入機器人應用發展提供依據。”
于波認為,這種以解決臨床真實世界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設計,打破了傳統醫療器械上市后研究的局限性,使科研成果直接服務于診療標準升級。
手術機器人朝著“具身智能”演進
推動介入手術機器人的發展對未來賦能基層醫療有著重要意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曾勇教授在項目啟動會上表示:“介入機器人有望幫助三級醫院和基層醫院達到均質化,需要更多的醫院加入進來,通過這種多中心臨床研究,可以積累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
專注于醫療機器人研究的同濟大學齊鵬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方向將會是高度智能化,未來將看到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朝著“具身智能”演進。
齊鵬團隊近日構建了基于仿真環境的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自主導航仿真平臺,智能體可在仿真環境中自主學習導絲導航策略,并進一步實現從虛擬環境到現實場景的任務級策略遷移。
“這一技術不僅有望顯著降低現有術式對醫生經驗的依賴,還有望對復雜病變和高風險手術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技術支持,為手術機器人具身智能的發展和臨床應用注入了新的動力。”齊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此前經歷了資本市場的短暫“寒潮”后,近期一些項目又開始重啟。“這受益于AI技術的發展。一些過去不可能實現的場景,現在在AI的輔助下有可能實現了。”他表示,“手術機器人如果還只是繼續重復以前的老路,還是很難博得臨床醫生的青睞。”
齊鵬稱,構建醫療手術場景的具身智能體,不僅能讓手術機器人不僅成為醫生的得力助手,更能在特定任務中實現自主化操作,從而提升手術的精準性、安全性和可及性。但這些技術仍需要經過真實世界數據的嚴格驗證才能惠及患者。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