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TOPCon力壓PERC、HJT,迎來發展大年。
這一年,TOPCon電池最高效率26.89%,頭部光伏公司TOPCon電池量產平均效率達到25.5%以上,組件最高效率24.76%。
在轉換效率的加持下,行業主流廠商針對TOPCon紛紛展開布局,TOPCon正迎來質量和規模的雙提升。
從效率到產能規模,這些數據,放在二十年前,都是很難想象的事情。
“ 一窮二白”起家
中國光伏產業是從“一窮二白”起家。
最早從事光伏事業的“元老級”公司們都經歷過 “三頭在外”的困局,不論是原材料、市場,還是核心技術,都嚴重依賴國外。
“當時什么都要仰仗國外,一切都是舶來品,受制于人,國內光伏公司沒有自主權,哪里有現在各產業鏈環節80%以上的占比。”一家頭部光伏公司負責人感慨道。
在上周舉行的2023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報告公布了今年國內光伏制造最新數據,中國在光伏主要生產環節產能的全球占比均超過80%,生產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硅和約98%的太陽能硅片、85%以上的太陽電池、80%以上的光伏組件。
應用方面,中國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根據12月20日能源局最新數據,2023年1-11月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已達163.8GW,同比增長116.95%,今年全年新增裝機已提前再創新高。
這些數字代表了中國光伏產業目前在全球的行業地位。光伏發電二十年降本增效歷程中,中國光伏公司成為主要推動者,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跨越二十年的光伏電池技術變遷
縱觀整個光伏產業的發展軌跡,技術創新貫穿始終。從晶硅到薄膜、從多晶到單晶、從P型到N型,光伏產業在不同時期都曾掀起過“路線迭代”。
而在光伏技術的更迭中,電池轉換效率的提升起到了全局性的關鍵作用,成為光伏行業轉型升級的“主賽道”。
從太陽電池技術的發展軸看,行業經歷了三代主流技術:多晶BSF鋁背場電池、PERC電池、以TOPCon為主的n型電池。
2016年之前,市場上的電池產品以多晶BSF鋁背場電池為主,雖然有過一段時間的晶硅薄膜之爭,但晶硅始終處于上峰,多晶電池的市占率一度超過90%,因此也被視為第一代光伏電池技術。
這一時期的主要光伏公司包括天合光能、尚德電力、阿特斯、晶澳太陽能、英利、賽維LDK、晶科能源、中電光伏、昱輝能源、保利協鑫等公司,他們也是最早一波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國光伏企業。
此后,隨著全球市場增長,光伏發電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以隆基綠能、東方日升、通威股份、愛旭股份等為代表的更多主流企業迅速崛起,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有遠見的領先光伏公司開始潛心研究先進電池技術。
一代工藝一代設備,在早期的光伏技術發展階段,國際設備公司占據行業主流地位,電池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資手中。
出于對知識產權及探索前沿技術的考量,中國光伏企業不斷提升研發實力,自主開發新技術,同時開始與本土設備廠商一起進行工藝優化與研究。
由于根基尚淺,彼時的國內光伏設備公司還處于仿制階段,然而,他們先天的優勢是無限貼近客戶,通過與電池企業展開緊密合作,在一次次配合中,國內設備企業越來越接近電池技術的本質,對高效電池技術也有了更深刻的領悟,這些都為后來的光伏設備國產化夯實了基礎。

經過不斷研發,2016年之后,市場上的電池技術有了分歧,這一時期的主要晶硅太陽電池包括多晶電池、單晶電池(n-PERT、PERC等),兩種電池技術展開了激烈的競逐。
最終,憑借高效率低成本優勢,在隆基等公司的全力推動下,雙面PERC在競爭中勝出并于2018年成為行業主流,行業進入到第二代光伏電池技術--PERC時代。
2020年-2021年,PERC進入發展鼎盛時期,新建的產線基本全部為PERC產線,成為當時"光伏市場之王"。作為第二代光伏技術,根據 CPIA 統計,2021 年 PERC電池市占率達到91%。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這一輪光伏電池技術迭代,我國光伏生產設備同享紅利,基本實現了從仿制到國產化的轉型。尤其是領先國產設備公司通過工藝與裝備的創新融合,提高設備產能、自動化程度及轉換效率,同時適應大硅片生產,具備了成套工藝設備的供應能力。2021年,我國光伏設備產業規模超過了400億元“大關”。
2022年,天合光能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宣布,210高效PERC電池最高電池效率達到24.5%,創造了大面積210產業化p型單晶硅PERC電池效率新的世界紀錄。
然而技術進步遠未停止。雖然在龍頭公司的極限挑戰下,PERC退出市場的時間獲得延緩,但接替他的下一代技術已洶涌而來。
所謂成也效率,敗也效率。
n 型時代,創新打開新應用空間
技術變革的生命周期通常始于一小群創新者,他們為后來者鋪平了道路。
2018-2019年,在PERC大行其道的時候,n型產品開始發生微妙變化,晶科能源、隆基綠能、天合光能、中來股份、林洋、Hevel、REC Group等公司建設了新試驗線,TOPCon技術國內研發緊鑼密鼓地展開。
TOPCon(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全稱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由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研究所于2013年首次提出。TOPCon在工藝上非常直觀,采用n型硅作為基底材料,在原有的PERC電池背板區域加入了一層氧化物隧道,以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其理論轉換效率極限為28.7%。
與傳統的p型單晶電池相比,n型電池具有轉換效率高、雙面率高、溫度系數低、無光衰、弱光效應好、載流子壽命更長等優點,這引起了上述光伏公司的注意與研究。
然而,由于長期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當企業想把TOPCon電池從實驗室轉入量產時,這其中需要克服的難點頗多,從成本到工藝,都需要下功夫。
從制備流程看,TOPCon相比PERC,核心是增加了硼擴散設備、隧穿層 p-Poly層(隧穿氧化及摻雜多晶硅層 )的制備,其余設備整體上延續了PERC產線的基本配置。

針對TOPCon技術難點,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的設備、材料、電池片公司等開始進行研發創新和技術攻關。特別是新的技術需要設備創新推動,這一時期新型工藝技術與設備研制開發相結合成為趨勢,高端裝備制造商拉普拉斯為代表的新的設備以黑馬姿態崛起。
作為TOPCon技術設備的領先者,拉普拉斯研制的低壓水平化學氣相沉積鍍膜設備應用于n-TOPCon電池的隧穿氧化層與非晶硅生長工藝,通過與國內光伏組件龍頭企業不斷的產線調試配合,這一設備成為了TOPCon電池的核心工藝設備。
2021年-2022年,拉普拉斯核心工藝設備協助晶科能源先后4次創造N型TOPCon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協助隆基綠能先后分別2次創造N型TOPCon和2次創造P型TOPCon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還值得一提的是,硼擴散設備、隧穿層 p-Poly層的制備,同時還解決了N型IBC和P型IBC規模化量產的難題。
隨著晶科能源、鈞達股份(捷泰科技)、正泰新能、中來股份等為代表的企業大舉推動,TOPCon的產業化進程也越來越快,市場對這項技術持續看好,投入也越來越盛。
在新一輪電池技術轉型中,國產光伏設備繼續蓬勃發展。據悉,在拉普拉斯提供核心工藝設備的產線中,已滿產或投產累計產能超過100GW,覆蓋了TOPCon、ABC、HPBC多種新型高效光伏電池片技術路線。
2022年,我國光伏設備產業規模超過650億元,同比增長62.5%。產業規劃增長的同時,設備制造也在向高產能與高效自動化方向發展,并引領行業由光伏“制造”向光伏“智造”的轉變。
而與從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市場上已很難找到非國產化光伏制造設備,當年雄踞一方的國際設備公司淹沒在技術迭代的歷史長河里。中國光伏制造設備實現了從“進口”、“仿制”到“創新”的跨越。

圖2,近年中國光伏設備產業規模統計,數據來源:CPIA
2023年,TOPCon以多數電池龍頭入場展開大規模擴產,最終奠定了“江湖”地位,迎來發展大年,出現了文首的一連串成績。
對比第一代、第二代光伏電池技術,第三代n型電池技術的滲透速度可以說是非常的快了。不斷的技術迭代背后,是光伏發電成本的持續下降,大大提升了光伏能源的經濟性和競爭力。毫無疑問,第三代電池技術也將為光伏應用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歷經跌宕起伏 ,賽道依舊樂觀向好
中國光伏產業激蕩二十年,行業幾經沉浮,在起起伏伏的波段周期中,充斥的是高亢的情緒,看到的是遍地的黃金機遇,誕生了130多家上市公司,他們用汗水、青春、熱血澆筑,見證了中國光伏產業從弱小到強大。
如今行業又來到一個新的調整周期,價格下跌、產能過剩、資本遲疑,一時悲觀情緒蔓延。
“用市場的規律去看,階段性的產能過剩非常正常,而且與一個未來還具有足夠成長空間的新興行業相比,今天的過剩僅僅是發展過程的一個小波浪。”通威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劉漢元說,在未來不足30年的時間內實現人類的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光伏行業的需求規模可能是今天的10倍以上。
隨著光伏產業度電成本顯著下降,目前光伏發電已成為全球最經濟的電力能源,未來也有望成為全球新增電力裝機主力。根據IEA預測,2020-2030 年間光伏裝機量將以21%的CAGR增長至接近5TW,光伏占全球電力裝機比重將提升至30%以上。
能源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世界各國相繼出臺頂層政策,指引光伏裝機目標,光伏賽道兼具確定性及成長性,對此,我們仍然堅定看好這一產業。
不妨拉長時間軸,正如我們回看過往的沉浮一樣,數年之后再回看,今天的波動也只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PV Tech 肖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