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化問題日益突出,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亟待解決的共同命題,而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社會持續投入長期、大量的資金,這成為又一道難題。如何利用金融市場推動可持續發展?12月23日,在2023首屆中國可持續投資發展論壇上,來自科研院所、金融行業、投資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共同探討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合理路徑與可行方案。
“ESG少了F”
在中國,可持續金融起步較晚,市場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這直接影響了市場主體的接受程度。與會嘉賓普遍認為,可持續金融在實踐中,因缺乏統一標準導致金融市場的作用發揮有限。
“可持續發展對可持續金融和投資的需求是巨大的。”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可持續投資研究中心首席顧問屠光紹看來,可持續發展對巨量資金有著周期長、持續投入的需求,同時,可持續發展也會驅動金融體系變革、增強金融市場有效性、推動金融機構轉型和創新金融服務與產品,兩者密不可分。
“ESG少了一個字母F,”富蘭克林鄧普頓全球執行副總裁兼亞太區主席孟宇認為,向低碳經濟轉型需要大量資金,僅靠慈善捐款和公共政策無法填補這一差距,因此必須有效挖掘資本市場的巨大潛力。
在這一背景下,“許多資產管理機構都聲稱其擁有ESG投資能力并發行相關產品。”孟宇強調,但由于目前沒有全球統一、強制性的ESG披露標準,洗綠風險正在增加。
與此同時,市場建設遲緩是另一大阻礙因素。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指出,當前與可持續金融相關的市場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目前,碳市場參與主體、產品種類等相對單一,需要進一步豐富,同時,一級市場開通、市場調節機制等基礎市場功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讓金融市場做最擅長的事”
如何讓金融市場更有效的推動可持續發展?“亟需建立統一的ESG標準。”孟宇建議,強制企業披露可用于投資的ESG數據,以便金融市場開發所需要的工具和分析方法。“有了標準化的信披及激勵機制,金融市場就會做它最擅長的事情,即分配資本。”
現場嘉賓普遍認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缺乏統一的標準阻礙了金融市場發揮作用。“當前還缺乏統一的評估體系,”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稱,當前整個可持續金融的標準并不是完全統一的,在不同的領域,即便有統一的評價,技術標準差距也較大。
賴曉明則指出,要強化碳市場對投資的導向作用,建立碳信息披露、碳績效評價等技術框架,為金融機構的投資活動提供支撐服務。
激勵機制是驅動可持續金融發展的另一法寶。“通過碳定價激勵金融市場,讓證券價格反映‘外部性’的真實成本。”賴曉明從碳市場建設角度給出他的建議。他認為,要豐富碳市場的功能和內涵,發展碳金融,豐富交易主體、品種方式,逐步建立市場調節機制,有序推動碳金融創新。
孟宇認為,有效的激勵機制能確保利益一致性,為金融市場提供動力。他強調,激勵機制需要調整,對化石燃料行業的補貼有必要取消,甚至將其轉用于清潔能源行業。從成本來看,當前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與化石燃料發電成本相近或更低,未來還將進一步降低。
對于投資機構而言,通過ESG進行可持續投資也有“獲得感”。徐林在實踐中發現,利用投后管理可以推動被投企業在S和G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達到更高的標準,對投資機構自身而言是有收益的。“當企業在未上市之前就能夠達到比較高的ESG標準,對未來上市或并購都會帶來更好的機會,甚至更高的回報。”他認為,對于一級市場投資機構而言,在投前、投中、投后階段推動ESG計量、評價、達標,對機構自身未來獲得更高投資收益也是有益的。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