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這個正被AI深刻改變的時代,中國企業AI數字化變革如何破局?作為數字中國的觀察者和記錄者,第一財經2023年發起“數字中國行”調研項目,調研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生態對各行各業帶來的產業運營方式的轉變以及產業數字化帶來的投資價值提升,并將采訪、觀察、調研結果一并記錄成冊,形成《2023數字中國年度報告》(點擊查看全文),于2023年12月13日正式對外發布。
以下為報告第一章《數字中國30年》節選:
數字中國3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探索數字化發展的30年。
自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首提 “數字中國 ”概念以來,建設數字中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已成為共識。
但這次,我們試圖將目光投射到更遠的過去,從我國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開始。觀察這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探索信息化數字化發展的脈絡,勾勒這一過程中每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脈絡大體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角度觀察。
宏觀上,經濟的不斷增長帶來了龐大的空間,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指數級倍增, 為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中觀上,數字技術為產業鏈、價值鏈帶來全新動能,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新模式新業態,圍繞需求側與消費側的創新,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商業及應用基礎。
微觀上,以數字化為高質量發展契機的中國企業,在尋找新引擎與新動能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試錯與實踐,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突圍樣本。
第一財經以時間維度將過去30年劃分為5個階段:
1994-1998:蓄勢待旦
1999-2008:萬物破土
2009-2014:水大魚大
2015-2022:深化轉型
2023-未來:智能時代
它們一脈相承又不斷迭代, 創造了數字中國的老故事和新圖景。
1994-1998:蓄勢待旦
中國是全球第77個成功接入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國家——1994年4月20日,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NCFC)通過美國無線運營商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 國際專線開通——盡管我國互聯網時代起步并不算早,但這也足以讓全國人民翹首與憧憬。
彼時互聯網的作用僅是單純的信息交換,但信息通信技術(ICT)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已初見端倪。當時數字經濟被視為ICT發展的產物,是以該技術為基礎而延展的商業模式的統稱。若未來的數字中國是構建于云、網、算、存、端等底座之上的,那么基于ICT的互聯互通則是信息化的開端,也是數字中國邁出的第一步。
在1994-1998年的這五年間,我國不斷地圍繞基于ICT的基礎設施與能力,從制度、技 術、產品、連接等各方面,驅動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進一步信息化、數字化。
我國互聯網相關的多個 “第一 ”也在這段時間內誕生:1994年5月,國內第一個WEB服務器被設立,中國第一套網頁被推出;1995年1月,《神州學人》雜志進入Internet,成為中國第一份中文電子雜志;1995年5月,張樹新創建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接入商;1996年9月,全國第一個城域網上海熱線正式開通試運行,標志著上海公共信息網正式建成;1997年1月,人民網進入Internet,成為中國第一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
國家信息產業部于 1998年3月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組建,主管全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通信業和軟件業(后被整合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這標志著我國信息及數字產業發展邁入全新的階段。
1999-2008:萬物破土
產業發展壯大的萌芽,往往發軔于社會力量,數字經濟尤是。
中國企業的創新與探索在1999-2008年的這個階段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基于我國強大的市場優勢,中國企業從需求側入手,抓住人口消費紅利,創造了多個領先的商業模式。
這10年間,中國企業的創新發展較為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
在1999-2002年,以新浪、搜狐、網易為代表的門戶網站主導了我國數字經濟的探索與破土,標志性事件是上述三家門戶網站于2000年先后在納斯達克上市——他們更早地借鑒學習國外經驗,并通過中國實踐推進了我國經濟與社會數字化的步伐。
此時的數字經濟被認為是數字技術(包括 ICT)帶來的經濟現象,包括以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和以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為代表的知識經濟。
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多互聯網企業均誕生于這個階段,為數字化的商業力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備軍。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分別創辦于2000年、1999年、1998年;B2C 電商網站 “8848”、網上書店“當當網”、C2C電商網站“易趣網”、網絡游戲公司 “盛大網絡”等亦于這期間成立。
在2003-2008 年,以BAT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企業主導了這一階段數字經濟的發展與壯大。標志性事件是BAT市值于2007年先后超過100億美元,成為全球互聯網產業的重要力量——如果說WEB1.0我國企業還在思考與探索階段,那么WEB2.0的到來創造了新的需求、打開了新的市場,我國數字經濟及下游應用實現了大跨步發展。
我們目前還在使用的較多應用起步于這個階段:購物平臺淘寶網、社交平臺百度貼吧、支付工具支付寶、外賣工具餓了么等。這些基于信息化的模式創新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中國推進信息化、數字化的中堅力量,也增強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全球話語權。
2009-2014:水大魚大
2008年奧運會順利閉幕后的第一個春節前夕,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一年后的夏天,喬布斯(Jobs)在大洋彼岸發布了智能手機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產品iPhone4。
隨著3G移動網絡的部署和智能手機的出現,移動互聯網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等各個領域。移動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寫著經濟社會運轉的基礎模式,直到目前仍是我國社會數字化路徑中的重要一環。
在此背景下,兩大變化悄然發生:
一方面,從3G開始我國通信技術的發展開始提速,數字經濟底層架構的基礎能力被逐漸打通,從3G到4G再到5G,中國實現了從技術并跑到引領的突破式發展。
2012年1月,由我國主導制定、大唐電信集團提出的TD-LTE被國際電信聯盟確定為第四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之一。2013年12月,我國正式發放首批4G 牌照,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頒“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TD-LTE)”經營許可。截至2014年,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 網絡,擁有全球最大的用戶規模,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8.7億。
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企業主導創新的商業模式,深刻改變了數字時代的社會生活。這也使中國企業在價值創造、模式創新等多個領域領跑全球,成為世界數字信息產業中的重要一級。
在2009-2014的六年時間里,我們先后經歷了新浪微博的誕生、微信及滴滴上線、支付牌照下發、百團大戰、字節跳動創立、互聯網金融熱潮等移動互聯時代的重要事件——熱鬧的背后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2014年,阿里巴巴、京東、迅雷、58 同城等大量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上市,國際資本逐漸開始重視中國創新力量。
截至2014年末,在全球十大互聯網企業中,中國已占有4 席(百度、騰訊、阿里、京東)。
2015-2022:深化轉型
2015年,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新常態。那年起,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系列的新表現,包括增速變化、結構升級、動力轉變,但新常態派生新機遇,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
同時,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數字經濟超越了知識經濟與電子商務的范疇,數字技術逐漸成為一種通用技術,并作為重要生產要素而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
這個階段的數字中國發展脈絡,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第一,我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動能,已經逐漸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
如果說上個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是由大眾消費為主的需求側推動的話,那么這個階段的數字化則已蔓延至各行各業,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產業數字化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目標。
隨著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占GDP 比重從2017 年的2.83% 上升到2021 年的3.67%。工業互聯網正在通過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高效連接,為我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實現途徑。
第二,我國的數字經濟創新,已逐漸從商業模式創新轉向基礎技術創新。
盡管2015 年前后的分享經濟仍吸引了大量資本的目光,但這并無法阻擋技術路徑與基礎底座創新成為數字經濟新一輪的變革方向,成為產業與資本的交叉點。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部署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路徑;2019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信部正式頒發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2020年6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并面向全世界提供服務;2022年2月,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頂層設計、資本加碼、企業布局,人工智能、5G網絡、北斗系統、東數西算等產業鏈上下游迅速繁榮壯大,成為數字中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 未來:智能時代
2023年,ChatGPT風暴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技術站上舞臺中央。數字技術從傳統的信息搜集、傳輸、整理、儲存,逐漸走進輔助決策甚至替代決策,“數據 算力 算法”的組合已經在幫助人類分析、理解、預測和決策。
2023年,數據資產即將入表、國家數據局獲批成立、各地數據交易所相繼揭牌等讓數據要素“新石油”從理論步入現實。我國正逐步激活數據要素價值, 健全數據要素市場安全長效機制。
2023年,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到2025 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可以看到,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數字時代2.0已經到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匯。
生產力向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內生引擎。新質生產力,則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工具體系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則決定了我國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深度與廣度。
這也進一步倒逼中國產業和企業面向前沿領域盡早布局,夯實未來發展的技術基礎,更加理性與務實,把握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機遇。
附錄:數字中國30年大事記
出品人|楊宇東
總策劃|姚劍
主編|錢焜
執行主編|王媛麗 黃宇
統籌|朱國泉 周瑾
報告編撰|馮麗君 王媛麗 李泓霖 俞晟麒 周毅 王瑩 周芳 金葉子 魏曉(實習) 王贊鐸(實習)
視覺設計|符樂樂 季蓓(特約)
校對|申江波 苑利芬 鄧詩瑜 趙維一 王婕妤
數據支持|中創數經
研究支持|天風證券
報告出品|第一財經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