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當數嘉陵江,流經甘肅、陜西、四川三省11地市州共76個縣,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000多萬人。
自古以來,嘉陵江沿江名城重鎮林立。地處嘉陵江上游,與陜西、甘肅兩省毗鄰的四川省廣元市,就被稱為蜀門重鎮。上游的陜西漢中、甘肅隴南尾礦庫和冶煉廠眾多,近年來就出現過2015年銻泄漏、2017年鉈污染、2021年鉈濃度異常等突發環境事件,但均未對廣元下游地區水環境質量造成影響。
“外防內治”“一河一策一圖”“企業—園區—流域”三級防范,確保了“一江清水出廣元”。廣元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廣元境內19個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其中Ι類水質斷面6個、Ⅱ類12個、Ⅲ類1個。
“我們與陜西漢中、甘肅隴南以及省內南充、巴中等毗鄰地區構建了環境保護區域多級聯動協調機制,實現環境信息共享,每年開展聯合巡河護河。”廣元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趙廷延介紹,各方已聯合制定了“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妥善應對處置了多起上游輸入型污染事件。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參加“川江千里行”主題采訪時了解到,廣元對全市19個國、省考核斷面實行ABCD分級分類精細管理:A類斷面常態管控促提升,B類斷面精細管控穩水質,C類斷面提級管控保優良,D類斷面重點管控防降類(有問題的水質)。
廣元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胡國瓊介紹,對水質已達Ⅰ類或改善向好的斷面,由縣區分管領導牽頭,按照“以時保日、以日保月”的要求,測管協同,全時段嚴控新增污染入河和涉水施工;對水質穩定達Ⅱ類的斷面,各縣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全域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對水質年均達標、月均不穩定、濃度波動明顯的斷面,建立問題清單,綜合治理,以水定排,杜絕水體污染;對月均水質不達標、多時段水質下降、年均降類的斷面,由市級主要領導專項督辦,制定攻堅整治方案,統籌干支流、上下游、水陸同步治理,整治成效曬單交賬,確保水質止滑回升。
前些年,嘉陵江支流白龍江下游的白龍湖,網箱養魚過度擴張,污染水體,加上汛期侵入型垃圾影響,環境問題突出。從2015年起,廣元市共投入資金6億元,拆除投飼網箱16000余口,新建改造沿湖鄉鎮污水處理廠(站)38座,垃圾收集中轉站40個,退耕還林及封山育林35萬畝,改善了白龍湖水質。
整治后的白龍湖已成為集自然景觀和豐富歷史文化遺跡于一體的新景區。
第一財經記者在這里了解到,對于漁業產業,廣元市并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探索大水面“人放天養”模式發展有機漁業,每年在庫區投放1000余萬尾鳙魚、鰱魚等濾食性魚苗,融入水體生態系統自然生長,既改善水體質量,又提高魚的品質。“白龍湖亭子湖生態有機魚”獲得“2023年中國水產行業百強品牌”稱號,遠銷北京等地,已累計實現漁業收入5000余萬元。
趙廷延告訴記者,依托白龍湖優質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廣元市已成功引進娃哈哈、王老吉、勞特巴赫等飲品企業取水建廠,累計實現產值40億元。
嘉陵江水生態保護,農村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是重頭。“分散處理的模式低成本、易管護,適合居住比較分散的單戶或聯戶,是我縣推行最廣的主要治理模式。”蒼溪縣生態環境局局長楊文生舉例說,蒼溪縣在農村推廣了“單戶沼氣池 農田灌溉”處理模式。該模式建設成本每戶約3000元左右,基本無運行管理費用,同時可有效利用沼氣和沼液,出水水質達到灌溉標準。此外,“三格化糞池 農田灌溉”的處理模式,建設成本每戶約2000元左右,基本無運行管理費用,出水水質達省標三級標準。
楊文生介紹,截至目前,蒼溪縣累計投資近4.5億元,建成污水處理廠(站)34座,累計建成農村微動力污水處理站22座,聚居點大型三格化糞池120座。全縣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占比達到74%、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惠及農戶14.5萬戶48.5萬人,群眾滿意度達到98%以上。蒼溪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源化利用模式,被列入全國鄉村振興“四個一批”典型案例。
采訪中,廣元市農業農村部門有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4%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持續下降勢頭。
在地方財政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如何籌措資金用于生態治理?蒼溪縣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曾榮介紹,一條途徑是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向上爭取專項資金,整合農業農村、生態環境、鄉村振興、新村建設等涉農資金。另一條途徑是拓展銀企互動、社會化投入、公益崗位補貼等多元化融資渠道,實行“廁污共治共管”,形成財政預算安排一點、涉農資金整合一點、集體經濟補助一點、受益農戶捐助一點的“四個一點”運維費用眾籌機制。
蒼溪縣五龍鎮三會村有7個村民小組707戶2475人,通過“廁污共治共管”破解了運維無經費、無人員的難題。截至2022年底,該村建成鄉村公廁4個,戶用衛生廁所改廁率、普及率均達100%。
農村生態環境改善了,生態康養、鄉村休閑旅游等“生態 ”產業也興旺起來。三會村紅心獼猴桃、中藥材、有機蔬菜基地擴展到3000畝,年產值480萬元;5家農家樂、38家民宿年接待游客超過12萬人次,產值178萬元;引進發展集體經濟組織8家。2022年,三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848元。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