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綱2018高考語文分類練習專輯訂閱:語文月刊2017年第12期,僅1本,96頁,12元,12月1日出版。包含:1.議論文閱讀2.應用文閱讀3.古詩文閱讀4.古詩文散文閱讀5.語言知識及運用6.作文7.模擬試題8.參考答案及解析咨詢微信(手機)
你打算怎樣度過這個寒假?
你會帶孩子一起旅行嗎?
最好先閱讀這篇文章
以“獲取知識”為名綁架家人
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孩子全面發展的渴望,讓兒童旅游成為熱門話題。各類“去哪兒”網站火爆,各種驢友牛人紛紛涌現,從每周周末的公園游,到五一、十一的“親子游”。從國內游,到寒暑假的海外游學、冬令營,旅游費用成為繼擇校費、興趣班費之后,教育支出的第三大殺手。
“體驗”的背后,是消費層次競爭的暗流:
你會帶孩子出去玩嗎?
你要帶它去哪兒玩?
您住在哪家酒店?
你孩子的玩伴去哪兒了?
你給老師和同學買了什么禮物?
你孩子的作文是如何描述這次假期旅行的?
假期前后,在媽媽接孩子放學的聚會場所,在辦公室帶孩子的家長吃午餐時,在和鄰居家長見面打招呼時,話題永遠是“假期你們去哪兒了?”這句話的背后,體現的并不是你的教育理念,而是你是否有能力去玩樂?
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開闊眼界”,還是出于競爭心理,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的經濟實力如何,都趕上了這個潮流,不得不去,你要自己做出判斷。
如果你想炫耀,最好不要旅行!
看到某樣東西并不意味著你獲得了知識。
城市化的生活帶來了玩伴的缺失、與大自然接觸的缺失、電子設備的泛濫和大型游樂場的出現,為了彌補這種缺失,我們選擇帶孩子去旅行。
但我們帶孩子去過香港、馬爾代夫、歐洲、美國,現在又推出了十家最適合孩子的度假酒店……這些量身定制的高端旅行,就是要讓孩子遠離家附近商場里的小型游樂園,從一個城市的海洋公園,到另一個城市的動物園、海洋公園……
“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并不等同于“增長了知識”,昂貴的投入并不會帶來同等的知識增長。“孟母三遷”是為了讓孩子生活在“好的環境中”,這在古代是受到“物質繁榮”的影響,但在現代卻逐漸演變為對“物質繁榮”的感嘆。
在這種更加奢華、更加現代化的環境中,我們得到的更多的是享受和消費,如果只強調旅行而不去考量旅行本身,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把錢貢獻給航空公司和旅行公司。
如果是為了休閑旅游,最好別去!
也許你會說,我帶孩子去的都是戶外場所,不是高檔場所。那么下面這段話就是為你準備的。
把生命經驗回饋給孩子
“旅途中,見識了各式各樣的人生,思考別人為什么活著,自己又該如何去活。將旅途中看到的與心中遇到的結合起來,讓我眼睛明亮,精神充盈,體驗生活,改變人生。”“人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旅行的意義,更多的是那些習以為常的“我以為”和“我以為”。
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無論去哪里,最想去的就是游樂園,那么多景點,他們根本就不關心,也不感興趣,所以大人就逼著他們去看,去學,真是可惡又可笑。
一個孩子可能很開心地盯著一個路沿石一上午,而不在乎它是中國的路沿石還是外國的路沿石,這是一個發自內心的探索過程。
我們無從得知孩子從中能看到什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她看到的和大人看到的肯定不一樣,所以大人想到的旅行目的從始至終都是錯的。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當你真正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我為什么存在”時,就會對自己和他人“該如何活下去”產生興趣,產生探索的欲望。有些人甚至達到了這樣的地步:作為一個成年人,不也是活得渾渾噩噩嗎?
為什么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你就帶他去那些他應該和同齡人一起去的地方?當他或她長大并想要自己探索世界時,他或她會看到你過去去過的地方。你認為看到他拍的照片后,他會有興趣再次去那里嗎?
很多時候,我們帶著孩子周游世界的結果,并不是他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而是他們在你的安排下被迫去完成父母的夙愿。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這樣的旅行,是的,孩子們不想要這樣的旅行。
這跟讓他學鋼琴,取得好成績有什么區別?走千里路,可以開闊眼界,積累了經驗后,可以讓孩子更有競爭力,找到好工作。你認為的美好生活,和孩子的幸福有什么關系?
如今的教育,也如同孩子們這次瘋狂的旅行,以“為了孩子好”的名義,不加思索地用一個錯誤去彌補另一個錯誤。
如果你沒有探索的欲望,最好不要去!
旅行對孩子意味著什么取決于對父母意味著什么
我們希望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至于他長大后會不會內向、心胸狹隘,那就看你對旅行的興趣和行動了。告訴你的孩子,你看到了嗎?
這就跟興趣班一樣,一個沒有興趣愛好的家長是培養不出有藝術興趣的孩子的,孩子是跟著家長學的,你先行千里,請注意,你不需要為了帶孩子出去而走千里,因為你有興趣去旅游,你能做到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被關進籠子,帶到動物園的經歷,籠子外面那些悠閑的動物們,會怎么看我們呢?
其實很多旅行都是被困在籠子里,我們常常欺騙自己,為了旅行而旅行,你真的明白你說的這句話的含義嗎?
不熱愛旅行的父母就不應該帶孩子去旅行!
觀察和反思生活,不在酒店和景點
無論去哪里,我們都住正規酒店,玩大套票的景點,甚至在隨處可見的連鎖快餐店吃吃喝喝,這叫旅行嗎?
當我們離開的時候,我們對這座新的城市、對這里的生活還很陌生,或者說,根本沒有融入過、互動過。
簡單的游覽,拍一堆照片回來,不算是真正的旅行。
你總要在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才能體會當地人的生活和風土人情,如果以旋風式的方式旅行,除了身體的疲憊和重復別人說的話的感覺,你還怎么去觀察和思考生活呢?
如果能在假期里與一個家庭交流,讓孩子坐當地的公交車,去當地的集市,你就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村里河邊喝湯,讓她坐在門口的老樹下。我們不知道這種經歷給她帶來了什么,但我們知道,她所經歷的不是人為的,而是真實的生活……
快速旅行有什么意義?
那我該怎么辦?
關于假期旅行,我不愿意帶孩子。這是否意味著我不應該帶孩子?我應該每天呆在家里看著路邊嗎?
當你明白你可以無所畏懼地旅行而不必擔心壓力或炫耀時……
當你了解到享樂主義盛行下旅行本質的變化……
當您沒有安排一趟不適合孩子的旅行,剝奪了他的體驗……
當你重新發現自己對旅行的熱愛時……
當你真正找到觀察生命的本源時……
你知道怎么做...
當她還很小,渴望在地上打滾、捉蟲子、堆雪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的時候,我不會為了滿足自己而執著地帶她去長途旅行……
當他長大了,他可以自由地與朋友們安排假期,一起體驗世界......
當她看到一篇叫《看天門山》的文章,對我說:我也想去天門山,我要帶她去……
當我堅持進行戶外活動并且她開始感興趣時,我會讓她跟著去......
當我有機會真正設計她的人生經歷時……
是的,這是起點。
旅行,不只是坐飛機而已;沒有思考和渴望,就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沒有榜樣,無論你做多少安排,都是徒勞。
“孩子就應該去旅行”被妖魔化了,又被一些大V強調之后,成為了一股浩蕩的潮流。不知道為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只希望家長們不要“隨大流”,帶孩子去旅行。給她留點經驗,讓她去做她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想做的事。
如果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旅程
我們就走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