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水東鎮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而聞名于世,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鎮,同時也是特色景觀旅游名鎮。8月5日,安徽師范大學“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前往水東鎮開展調研活動。依托水東鎮獨特的地理優勢與深厚的人文底蘊,實踐隊員們發揮專業優勢,探尋水東韻味,展示水東魅力,助推水東鎮文旅融合發展。
啟航,攜手座談探古韻。抵達水東鎮后,實踐隊員們首先來到水東鎮政府參加座談會,以進一步了解當地的發展情況和文化特色。水東鎮黨委書記陳章學等領導熱情接待,并對實踐隊員們的到來表示歡迎。隨后,安徽師大地旅學院赴水東開展社會實踐座談會在鎮政府四樓會議室順利舉行,參會者就水東鎮文旅相關議題進入深入討論。陳章學深切期望實踐隊員們和政府相關部門攜手并進,高效整合各類資源,充分發揮各自的專長與優勢,在水東鎮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以實際行動綻放青春的光彩,期待共同培育出艷麗的水東之花,展望水東更加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
會后,實踐隊員們前往小胡村進行參觀考察。小胡村,是一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群山環繞,山清水秀,富有靈氣。村中留存有宋代的花戲樓,作為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是現代人了解宋代社會生活、藝術風貌的重要窗口。建筑風格精致典雅,彰顯了宋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藝和對美學的深刻理解。 宋代花戲樓的雅致,明清古民居的沉靜,石拱橋的滄桑,都在這里得到了完好的保護。青磚灰瓦的古老田園式生活,小胡村如春日里盛開的花,璀然盛開,隨著時代的前進,每一步都映射出時代的風采。
漫步,自然人文共賞鑒。第二天,實踐隊員們來到祁梅村。祁梅村坐落于水東鎮的北部,地處江淮分水嶺重要地帶,自然形成的低山丘陵地形造就了其農耕文明。步入祁梅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系列精心繪制的房屋壁畫,這些壁畫色彩斑斕,內容豐富,展現出當地淳樸的生活場景與傳統文化。溪水潺潺,小橋橫跨其上,兩位老人悠然自得地洗衣、清洗農具,“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象,是祁梅村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隨后,實踐隊員們一同前往農耕文化館,跟隨著歷史的腳步來見證祁梅村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經過短暫的車程后,實踐隊員們又抵達“山嶼海親心谷度假區”,這里是集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景區負責人帶領實踐隊員們進行觀光和講解,他提到“親心谷涵蓋休閑度假、健康養生、運動游樂、研學科教四大功能板塊”,該地空氣清新,富含豐富的負氧離子,是一處難得的“天然氧吧”,是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隨后,實踐隊員們來到龍泉洞風景區。作為國家4A級景區,它不僅僅是一處旅游勝地,更是一本厚重的地質歷史之書,訴說著億萬年來大自然的無聲變遷。每一根石筍、每一座石鐘乳,都是大自然歷經萬千歲月,以水為筆,以石為紙,緩緩繪就的杰作。實踐隊員們在專業導游的細致講解中,漫步于洞內,每一步都充滿喜悅。奇特的地下巖溶景觀,或如仙境般綺麗,或如史詩般壯闊,讓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讓每一位到訪的游客都能盡享這難忘的視聽盛宴。
千工木梳,匠心獨運歲月長。水東棗木梳不僅僅是一種日常用品,它更是一段歷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傳承。在水東這片古老而寧靜的土地上,棗木梳以其獨特的存在,編織著水東鎮的故事,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與記憶。
當日下午,實踐隊員們前往水東老街熊記棗木梳店,拜訪了棗木梳非遺傳承人熊宣峰。他不屈不撓,默默堅守在棗木梳制作的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千工一梳,匠心獨運”的深刻內涵。自起始之時的生疏與摸索,至今日之技藝精湛,熊宣峰用汗水與堅持鋪出一條棗木梳非遺傳承路。熊宣峰的故事,是匠人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演繹。
隨后,實踐隊員們一同走進皖南民俗博物館與皮影博物館,親身感受“民俗皮影傳神韻,歷史長廊展華彩”的獨特魅力,用青春的腳步丈量文化的深度,用實踐的眼光審視歷史的厚重。踏入館內,仿佛穿越回了那個充滿鄉土氣息的時代。
對話,匠心與產業交響。甜蜜古鎮,棗來水東。水東鎮是中國著名棗鄉, “水東的棗子,水陽的嫂子”這句話在宣城廣為流傳,遠近聞名。水東蜜棗的色澤金黃如琥珀,口感香甜可口,深得廣大民眾的喜愛。據宣城縣志記載,水東蜜棗的生產加工工藝有四五百年歷史。
第三天上午,實踐隊員們專訪了水東蜜棗制作技藝的第六代非遺傳承人、中良棗業的負責人李超。他談到:“我是一名手藝人,更是‘守’藝人”,在水東蜜棗的傳承和發展問題上,李超一直堅持守正創新的理念,他既堅持傳統的古法制棗,又引入先進的市場銷售理念,根據消費群體不斷調試蜜棗的甜度,豐富蜜棗的口味。此外,李超提出企業應積極與當地旅游景區進行合作,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助力產業振興和文化傳承。
當日下午,實踐隊員們專訪了龍泉洞景區負責人楊波。楊波,作為龍泉洞景區負責人,十余載深耕旅游領域,見證了龍泉洞從默默無聞到國家級4A景區的華麗轉身。面對發展中的挑戰,如燈光改造、地質保護、季節性游客量波動等難題,龍泉洞景區團隊以匠心獨運的創新精神,不斷探索新的吸引點,如打造網紅打卡項目、強化夜經濟等,力求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此外,龍泉洞在保護與開發中展現了智慧,對古詩詩跡等文化遺跡進行封閉保護,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負責的體現。同時,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如融合本地特色的棗木梳,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更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望未來,龍泉洞景區將繼續堅持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以地質奇觀為基石,以創新求變為動力,以傳統文化活化為特色,不斷提升游客體驗和服務質量。同時,加強與周邊村落的合作與聯動,共同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深入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隨后,實踐隊員們趕往水東古寨進行參觀。水東古寨,四面環山,地勢險峻,自古以來便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見證了無數歲月的滄桑與變遷。實踐隊員們沿著城墻的蜿蜒小道,一步步攀登而上,抬眼望去,古寨上方,新修建的游樂設施錯落有致,大擺錘在藍天白云下悠然擺動,而群山環抱中,一尊金色龍頭傲然凸起。據工作人員介紹,古寨游樂設施目前還在籌備建設之中,景區尚未對外開放。未來水東古寨將作為水東特色旅游線路的核心,帶領游客體驗古寨新夢。
水韻承情,東行覓文。八月盛夏,除了林間此起彼伏的蟬鳴,更回響著文旅筑夢的實踐之歌。實踐隊員們以鄉村振興為筆,文旅融合為墨,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文旅融合,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這片古老的土地,讓鄉村煥發出新的光彩。
(“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 王瑤 徐燕云 黃永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