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一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其定義為:肩負保護自然環境和保障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
生態旅游的最新定義:以特色鮮明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原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類生態系統,采用生態友好的方式,進行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獲得身心愉悅的旅游方式。
生態旅游名稱的由來
傳統旅游所存在的問題促使人們進一步思考:是堅持還是放棄?生態旅游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范圍的響應。
生態旅游()一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塞貝利厄斯·拉斯卡里于1983年提出。近十幾年來,生態旅游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0%,成為旅游產品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1990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其定義為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保護環境、增進當地居民福利的旅游行為。
生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為享受和欣賞歷史和現存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而開展的負責任的旅游活動。這種行為應在不干擾自然區域、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旅游負面影響和為當地居民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當時對生態旅游給出了兩個重點,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風光;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能遭到破壞。在人類生存面臨全球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綠色消費風靡全球。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綠色旅游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生態旅游的概念迅速傳遍全球,其內涵也不斷豐富。針對當前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旅游業在生態旅游第一個重點的基礎上,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回歸自然旅游”和“綠色旅游”;針對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各類環境問題,旅游業在生態旅游第二個重點的基礎上,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保護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旅游”。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根據自己的國情開展生態旅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這些國家的生態旅游對象已從人文景觀、城市風光轉向謝貝魯斯·拉斯卡里指定的“自然風光”,即保持相對原始的自然。這些自然風光在本國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則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游的熱點。
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的旅游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游就占了120億美元。在哥斯達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游客中幾乎有一半是前往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游者。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1994年,赴非洲旅游的國際游客達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游者占了相當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節假日到大自然旅游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游活動中十分重視對旅游對象的保護。在開展生態旅游時,避免大興建大型建筑等破壞自然景觀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為主,旅游接待設施規模小且隱蔽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把旅游對旅游對象的影響降到最低。在生態旅游管理中,提出“只留足跡,只拍照”等響亮的口號,保護環境。在生態旅游目的地,設置一些講解大自然奧秘、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自然的指示牌系統,以及大眾化的旅游活動,讓游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生態旅游區成為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天然課堂。
過去西方游客喜歡到熱帶海灘休閑度假,熱帶海灘所特有的溫暖陽光、蔚藍大海、舒適的沙灘,能使生活在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游客身心得到舒緩,“三個S”成為西方人最向往的旅游勝地。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和游客環保意識的增強,西方游客的旅游熱點已從“三個S”轉向“三個N”,即到大“自然()”去重溫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情結,融入自然,進入“天堂()”,最高精神強調保護自然景觀和可持續旅游。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