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來到國家級4A景區龍泉洞展開調研活動。當日下午,實踐隊員們與龍泉洞景區負責人楊波進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推動龍泉洞文旅提質升級,續寫發展新篇章。
地質奇觀,奠定提質升級堅實基礎。龍泉洞,坐落于群山環抱之中,其獨特的地質構造歷經千萬年自然風化的雕琢,形成了今日所見的鐘乳石奇觀。洞內石筍林立,形態萬千,有的如龍騰九天,氣勢磅礴;有的似玉柱擎天,晶瑩剔透。這些自然形成的藝術品,不僅展示了地球演變的奧秘,更為游客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自古以來,龍泉洞便是文人墨客競相題詠的勝地。洞內石壁上,至今仍保留著眾多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歌賦,字里行間透露出他們對這片奇山異水的無限熱愛與贊美。這些詩詞不僅豐富了龍泉洞的文化內涵,更讓這座地下宮殿充滿了濃厚的歷史韻味,成為文旅提質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創新求變,靈活應對動態發展難題。在談及龍泉洞所面臨的發展難題與挑戰時,景區負責人楊波提到:“困難與挑戰一直都有,但呈現出一種動態性、階段性的變化。”因此,創新求變在解決動態發展難題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游客喜好的快速變化,龍泉洞景區沒有固步自封,而是緊跟時代步伐,勇于創新。近年來,景區內相繼推出了多個網紅打卡點,如高空秋千、愛心龍洞等,這些創新項目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更為景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和關注度。特別是愛心龍洞和燈光秀,以其獨特的視覺效果和藝術表達,成為了游客爭相體驗的熱門項目,進一步提升了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面對夏季和冬季游客量的季節性波動,龍泉洞景區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通過發展夜經濟、與周邊景區合作等方式,景區有效延長了旅游產業鏈。在提到將不同旅游項目結合時,負責人楊波表示:“還是希望景區之間有獨立發展的空間,相互帶動。強強聯合好做,報團取暖難做,取的是交集而不是并集。”面對未來的挑戰,要結合游客喜好和出游欲望的動態變化靈活應對,以創新求變的精神和實際行動推動龍泉洞文旅的可持續發展。
古洞新韻,探索傳統文化活化新路。這座神秘溶洞,不僅以其3億年形成的壯麗鐘乳奇觀引人入勝,更承載著南宋、明、清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墨跡,展現出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交談中,負責人楊波提到應當“洞內做減法,洞外做加法。”他著重強調,除了對溶洞本身的保護以外,石壁上的詩詞歌賦保護也至關重要。目前,景區已對古詩詩文的遺跡采取封閉保護措施。
此外,在文創設計方面,要力求將傳統文化以新穎、有趣的方式呈現給游客。負責人楊波分享了景區在文創設計上的探索與努力,特別是以“金靴——棗木梳”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更是將地方特色與實用功能巧妙結合。這款棗木梳不僅選用了當地優質的棗木材料,還融入了“大圣金靴”的創意元素,設計獨特,寓意深遠。每把梳子都被賦予了不同的美好寓意,如“平步青云”,寄托了對游客的美好祝愿。接下來,景區還計劃讓游客參與到棗木梳的制作過程中,通過親手打磨、雕刻等工序,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游客的參與感。
文旅融合,盤活周邊村落發展活力。龍泉洞景區的成功發展,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為周邊村落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提升。隨著游客量的增加,周邊餐飲、民宿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同時,景區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展望未來,龍泉洞景區將繼續堅持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以地質奇觀為基石,以創新求變為動力,以傳統文化活化為特色,不斷提升游客體驗和服務質量。同時,加強與周邊村落的合作與聯動,共同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深入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 王瑤 黃永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