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5月8日訊(記者 潘亞妮)劉元九,男,1953年8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平度市大澤山鎮三山東頭村村民。“只要國家需要,我一定會記到拿不起筆為止!”這是劉元九作為一個普通農民對國家許下的承諾,也是他對后人樹立的榜樣。鄉村的巨變、祖國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自他從1982年開記的一筆一畫、字里行間中躍然眼前。國家博物館于2007年、2017年分兩次收藏了他累計34年的賬本,這也是國家博物館目前唯一收藏的農民家庭賬本。時至今日,劉元九手寫記錄的賬本已增至43年。

劉元九的賬本,不僅僅是數字的堆砌,更是時代脈搏的忠實記錄者。每一頁泛黃的紙張上,密密麻麻地記載著家庭的收支明細,從供銷社醬油1毛2一斤,鹽5分錢一斤,花兩塊四毛錢買20斤醬油,花5塊錢買100斤鹽……到電視、冰箱等家電的購置記錄,再到孩子們上學的學費開支,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實則映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2年,正值中國農村改革的春風初拂大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劉元九也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折點。那一年,他拿起筆,開始記錄下家中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一記,便是四十余載不輟。起初,他的目的很簡單,只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家庭財務,確保一家老小的溫飽無憂。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劉元九逐漸意識到,這些看似平凡的賬目背后,藏著國家發展的密碼,是時代變遷的微觀體現。
賬本里,糧食和葡萄產量的逐年增長,反映了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家電從無到有,從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變化,見證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教育支出的不斷增加,則體現了農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國家對教育普及的推動。更令劉元九自豪的是,賬本中還記錄了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如取消農業稅、實施新農合、發放糧食直補等,這些政策的落實,直接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他們的收入,讓農村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元九的賬本在當地漸漸有了名氣,村民們開始意識到,這位看似普通的農民,其實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國家的歷史。2007年,當國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偶然間了解到劉元九的賬本后,立即被其蘊含的歷史價值所吸引,決定將其收藏。這一舉動,不僅是對劉元九個人堅持與熱愛的認可,更是對億萬中國農民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致敬。
2017年,隨著劉元九賬本內容的不斷豐富,國家博物館再次前來,將后續10年的賬本也納入館藏。這兩批賬本,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后人得以窺見改革開放初期至新世紀之交,中國農村社會的真實面貌和發展軌跡。
如今,劉元九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他的賬本記錄仍在繼續。每天晚飯后,他都會坐在燈光下,戴上老花鏡,一筆一劃地記錄下當天的收支情況。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對國家、對歷史的深情告白。他說:“我這輩子,沒干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如果我的賬本能讓后人了解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風雨和見證的輝煌,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劉元九的故事,在平度市乃至更廣闊的天地間傳為佳話。他的賬本,如同一部生動的編年史,記錄了一個國家的成長,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珍惜當下,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在這個快速數字化的時代,劉元九的手寫賬本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關于奮斗、關于夢想、關于堅持的記憶,永遠值得被銘記和傳承。
責任編輯:劉亮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