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山西省運城市南風廣場,蒲劇的婉轉、秦腔的激越、豫劇的渾厚交織成獨特的文化交響。
2025年4月28日至5月5日,由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相約好運城·唱響晉陜豫"三省戲曲惠民演出交流周,以三省通衢之地為舞臺,上演了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對話。這場藝術盛宴不僅讓十萬余觀眾領略了傳統戲曲的當代魅力,更在黃河金三角地區掀起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浪潮。
作為晉陜豫三省地理交匯的核心節點,運城自古便是文化交融的"活態博物館"。史學家考證,春秋時期晉國"假道伐虢"的典故在此發生,元代雜劇《西廂記》的故事在永濟普救寺孕育,明清時期晉商將梆子戲傳播至黃河兩岸。本次活動中,蒲劇名家賈菊蘭、秦腔表演藝術家李娟、豫劇表演藝術家黃河和各地戲曲院團的精彩演出,則讓豫西調與晉南梆子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文化學者紀連海感嘆,"當三省戲曲在運城同臺,實質是黃河文明不同支流在此匯集成文化深潭。"
這次惠民演出周,以戲曲為媒激活了運城文旅的"化學反應方程"。數據顯示,活動期間運城酒店入住率同比提升17%,解州關帝廟、永濟鸛雀樓等景區客流量增長三成。來自西安的游客張先生帶著"戲曲地圖"打卡:白天游覽舜帝陵,晚上聆聽蒲劇的演繹;豫劇的敘事;秦腔的高亢。文旅部門負責人透露,以戲曲文化為核心設計的"跟著名角游運城"線路,已納入晉陜豫旅游年卡推薦項目,形成"聽戲—賞景—品史"的消費閉環。
惠民演出的深層價值,更在于重構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連接紐帶。在露天劇場,秦腔的絕技引發年輕觀眾陣陣驚嘆;豫劇的方言對白讓三省游客會心一笑;蒲劇特設的"名家清唱"環節,吸引數百市民熱情歡呼。"過去覺得戲曲是博物館里的老古董,現在發現它比短視頻更有感染力",00后大學生在社交媒體發布的豫劇視頻,兩天內收獲五萬點贊。這種"破圈"效應,印證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可能性。
當賈菊蘭的聲音拂過南風廣場的夜空,這場文化盛宴已超越單純的演出范疇。它既是運城立足三省交匯區位優勢打造的文化地標工程,也是以"戲曲 "模式探索文旅融合的生動實踐。正如運城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在開幕式所言:"我們要讓文化基因成為城市發展的永續動能,讓每個來到運城的人,都能觸摸到黃河文明跳動的脈搏。"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正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文化注腳。(陳月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