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調、冰箱、洗衣機、廚電等領域,美的和海信是競爭對手。但在昨晚,美的集團(000333.SZ、00300.HK)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與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罕見同框,見證美的集團與海信集團戰略合作的簽約。
從目前透露的信息看,雙方將在AI智能體的應用、全球產能布局、智慧物流等方面合作。有意思的是,兩位今年同時上榜福布斯“中國杰出商界女性100”的美的、海信高管——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FO鐘錚、海信集團副總裁兼海信家電(000921.SZ、00921.HK)董事長高玉玲代表雙方簽約。
首先,在物流上,雙方有合作空間。美的集團旗下的安得智聯準備在香港分拆上市,安得智聯未來將發展為獨立第三方的物流公司,需要積極開拓美的集團之外的其他大客戶。海信集團的大家電業務穩健發展,無疑是安得智聯潛在的優質客戶。
而站在海信家電的角度看,目前家電行業的競爭加劇、價格戰更加激烈,除了降低生產制造的成本,還要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美的集團和安得智聯“統倉統配”的模式,是行業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零售商賣貨之后,商品由廠家的倉庫直接配送到用戶家里,減少零售商的倉儲、物流費用,實現“用戶直達”,使整個供應鏈降本增效。
曾有多位國內家電經銷商告訴筆者,在其收入中,前四大品牌分別為美的、海爾、海信、格力。美的集團有白色家電、小家電業務,產品線豐富,且近年在供應鏈效率提升方面積極變革,其去年收入4071億元,其中智能家居業務收入2695億元。海信集團的黑電、白電業務近年均穩步增長,其去年收入2022億元,其中做黑電的海信視像(600060.SH)收入585.3億元、做白電的海信家電收入927.46億元。
和海爾、格力等競爭對手相比,美的與海信的合作空間更大。因為海爾智家(600690.SH、06690.HK)也有自己的“日日順”物流業務,且在全球市場的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大白電業務上領先,而格力電器(000651.SZ)則是全球分體空調行業的龍頭,海爾、格力分別與美的在大白電和空調領域爭奪“第一”的位置。更何況,海信家電的前身是科龍電器,科龍電器2005年被海信集團收購,目前海信家電的總部與美的集團一樣,都在佛山市順德區。有意思的是,賈少謙曾從海信科龍副總裁升任海信集團總裁,他與方洪波均在順德成長為知名的職業經理人。
奧維云網(AVC)的數據顯示,2025年截至5月4日,在國內線下渠道,格力、美的、海爾、海信為空調銷售額的前四名;海爾及旗下卡薩帝、容聲(海信旗下)、美的為冰箱銷售額前四名;海爾、小天鵝(美的旗下)、卡薩帝、松下、西門子、海信為洗衣機銷售額前六名。業內人士預計,在美的與海信合作之后,其它競爭對手有可能也會尋找多種形式的競合機會。
除了物流業務,美的與海信在全球產能布局上,也有協同的可能性。面對風云變幻的貿易環境,進一步開拓更廣闊的全球市場,是美的集團和海信集團共同的戰略選擇。近年,美的集團在南美洲、東南亞、埃及、歐洲等地擴大海外工廠的布局,海信集團也在墨西哥、東南亞、埃及、南非等地擴大海外工廠的布局,雙方在海外生產協同、訂單交付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間。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家電機器人化成為趨勢,AI智能體在家電上的應用日益廣泛。海信集團的電視業務很強,而美的集團沒有電視業務。今年3月,海信電視融合 AI 技術,推出了18 個AI 智能體,這些智能體通過 AI 算法可實時分析用戶使用場景,提供個性化服務,電視在AI時代成為智能家居生態系統中心之一。美的集團正在推進家電機器人化,其智能家電也可以與海信的AI智能體合作。
在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周南看來,美的集團與海信集團有合作的基礎和合作的空間。之前,美的集團收購了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而海信集團收購了東芝的黑電(彩電)業務,如何一起用好東芝品牌,雙方需要協同。而且,雙方也是優勢互補,海信在黑電、顯示及芯片等業務上做得好,美的在白電、智能制造、物流、數據等業務上有優勢,雙方可以合作創新。
目前,中國家電行業在全球市場逐步邁向引領的位置,美的集團、海信集團都是中國家電行業里在國際化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企業。在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下,雙方拋棄低層次的“內卷”,轉向高層次的“競合”,順應了時代潮流。中國家電龍頭企業未來在全球市場,將從競爭走向競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