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保稅港區的海南紅焱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海南紅焱”)加工車間,第一財經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分解來自巴西和阿根廷的牛肉,為后續生產牛肉干、鹵牛肉等即食產品做準備。
海南紅焱是一家主要生產高品質牛肉干和醬鹵牛肉食品的加工企業,從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進口生牛肉進行深加工。公司市場部經理魏渝霖說,海南自貿港的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給公司節省了不少成本。享受該政策后,公司進口關稅減免12%。
同樣享受這一政策紅利的,還有位于海口市的海南京潤珍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京潤珍珠”)。該公司憑借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進口內銷時能立減21%的進口關稅。
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全稱加工增值30%貨物內銷免關稅政策,是海南自貿港“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核心稅收政策。2020年發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對鼓勵類產業企業生產的不含進口料件或者含進口料件在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超過30%(含)的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免征進口關稅,照章征收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這是中央賦予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一項極具含金量的政策,也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前先行先試的核心政策之一。
然而,政策紅利的背后并非一路坦途。作為全國首創,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無先例可循。過去幾年,企業在探索實踐中一直“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嘗試、反復調整,在把握政策機遇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破解前行道路上的重重難題。
實在紅利
魏渝霖回憶,海南紅焱與政策的“結緣”始于2022年。彼時,得知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后,他們兩次赴瓊考察,并于同年在海南注冊成立。在海關部門與地方政府的指導下,企業順利申請到享受政策的資質。
“這個政策很有吸引力,給企業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利好。”海南紅焱總經理姚大飛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海南紅焱內部測算,以一貨柜(27噸)生牛肉為例,關稅為12%,在適用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后,成本比在內地加工要低十幾萬元,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增添了更多籌碼。
同樣在洋浦保稅港區,記者在尚島(海南)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采訪時了解到,2023年8月,該公司生產的加工增值內銷西班牙火腿制品,按政策減免25%的關稅后在洋浦海關順利通關。受益于該政策,在扣除各種開支成本后,尚島(海南)供應鏈公司最后的成本比內地低7%到8%。
在海口,京潤珍珠同樣憑借政策東風,在珍珠加工領域實現突破。今年1月,京潤珍珠生產的首批進口珍珠加工產品發往內地市場,貨值8.36萬元,享受減免關稅約1.76萬元,拿下全國珍珠加工制造行業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免關稅第一單,關稅減免21%。
京潤珍珠總經理王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疊加政策后經營成本大幅降低,預計一年進口3萬粒海水珍珠,可節省關稅成本約255萬元。王海介紹,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京潤珍珠也計劃將內地實體專賣店數量從100多家增至300家。
自2021年7月在洋浦保稅港區率先落地,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逐步擴大試點范圍。海口海關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開展加工增值內銷企業43家,免關稅內銷貨值75.5億元,減免稅款6.5億元。
其中,今年一季度,開展加工增值內銷企業21家,免關稅內銷貨值7.9億元,同比增長11.5倍;減免稅款6418萬元,同比增長24.6倍。目前,該政策已惠及農副食品加工、醫藥制造、通用設備制造、珠寶等多個行業領域。
“一點一點地去試”
多位受訪者表示,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的本意是鼓勵和刺激深加工、精加工,但“增值超過30%(含)”的紅線讓一些企業感到不解和迷茫:怎么樣讓增值達到或超過30%?這樣的產品是否有競爭力?直接提高售價是否就算增值達標?對于本來就利潤較低的行業來說,是否就無法享受到這種政策紅利?
“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政策只是畫了一個圈。”受訪者均表示,作為全國首創的稅收優惠,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沒有先例可鑒,諸多執行細節仍待在實踐中打磨完善,企業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一點一點地去試”。
京潤珍珠副總經理林成志告訴記者,公司起初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甚至連珍珠進口后具體加工成何種產品、何種樣式都無從確定。按照最初政策的要求,每一粒進口珍珠都需對應備案唯一的最終產品,報關時必須明確其用途,且后期不能隨意更改,這就如同電子原配件進口時必須提前明確用于電腦還是手機一般嚴格,這給企業的前期規劃帶來了不小挑戰。
相較之下,肉類加工行業面臨的挑戰更為復雜。“政策是一個大的框架,而且每個企業的自身情況不一樣。剛開始,我們并不清楚什么樣的產品能滿足加工增值要求。”在實踐中,海南紅焱等肉類加工企業遇到了一系列操作層面的困境。首先是加工增值界定還不夠清晰的問題。姚大飛舉例,簡單加工與深度加工的界限不明確,導致企業在成本核算時面臨挑戰。企業最初認為只有進口牛肉計入加工增值成本,實際操作中卻發現,內地及海南采購的料件均需納入總成本這個分母來計算。以本地采購的包裝材料為例,若簡單包裝未達30%增值率,企業就需在其他原料上大幅提升增值率,這對傳統食品加工企業而言難度較大。
實際生產中,原料來源復雜、工藝差異等因素,讓政策執行難度增加。有企業受訪者向記者表示,公司此前生產了一批產品,但最后被認為是不滿足政策要求。
即便前期經過海關和政府部門的培訓和指導,企業仍難以快速滿足政策要求。姚大飛指出,國際原料價格波動、國內市場接受度、本地生產成本等多重因素疊加,使得生產工藝復雜的企業需要更長時間與政策磨合。
為此,有受訪企業呼吁調整國內采購原料的增值計算方式。他們中有人指出,國內原料若仍要求30%的增值率,可能迫使有些企業為達標而人為抬高增值率,這既背離政策初衷,在法律上也存在合規風險。
在政策創新與企業發展的雙向進行中,如何優化規則、細化標準、破解困局,成為亟待解答的課題。
海口海關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稅收優惠幅度遠大于傳統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銷選擇性征收關稅政策,主要適用于原料或成品稅率較高的商品加工貿易,有利于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海南發展高端加工制造業。
海口海關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為幫助企業更好享受擴區試點政策紅利,海口海關不斷優化企業應用體驗,并指派業務骨干參加企業應用座談會,“面對面”解答企業問題,為申請試點企業快速出具初步審核意見。下一步,海口海關將加大對優質企業支持力度,讓更多企業惠享加工增值擴區試點政策紅利。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