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林杉 通訊員李嬌龍)在江夏區五里界中學的校園里,夏文欣的身影總是那么忙碌而堅定。這天,她正俯身在一摞作業本前。紙頁間,一行歪扭卻認真的字跡讓她嘴角上揚——那是尹成昊的作文,半年前還如“狂草”般的筆跡,如今已有了工整的輪廓。從江夏實驗高中的高三講臺到鄉村中學的語文課堂,這位執教29年的教師,用一冊《記念劉和珍君》的教案、幾沓剪貼整齊的導學案,在鄉土深處續寫著她的教育長詩。

初到五里界中學,夏文欣面對的是一群“憑興致學習”的孩子。作文本上潦草的字跡、課堂上飄忽的眼神,讓她意識到:比知識更迫切的,是重塑學習習慣。
她給每個學生發了練字本,要求“每天半頁,橫平豎直”。尹成昊的作業本總是墊底交來,字跡如“風吹亂麻”。夏文欣卻在他的本子上畫了顆星星:“你的‘捺’比上周穩多了。”三個月后,當這個理科尖子生捧回“語文進步獎”時,全班驚呼——他的作文分數竟提高 了20分。

更隱秘的變革藏在課堂里。她把《記念劉和珍君》拆成六個任務,讓學生分組攻克。晨讀時,組長帶著組員背誦;晚自習,他們互相批改默寫本。夏文欣的辦公桌抽屜里,藏著一沓“組長日志”——有人記錄“組員今天主動問了三個問題”,有人畫了張“組員進步曲線圖”。
支教并非總是詩行。當月考成績遲遲不見起色,夏文欣也會在操場角落踱步。某個陰雨綿綿的午后,她抱著一疊未批完的試卷走進教室,卻見黑板上畫著一顆巨大的愛心,下面歪歪扭扭寫著:“夏老師,我們正在升級系統!”
支教進入尾聲,夏文欣的日程愈發緊湊:她忙著整理《鄉村中學語文教學策略集》,準備傳給年輕教師;給每個學生寫了成長檔案,記錄從“字如蛛網”到“文有章法”的蛻變。她忽然想起自己29年前的第一堂課,恍然驚覺:教育從來不是單程的奉獻,而是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的旅程。【責任編輯:黃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