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都市醫療劇《我家的醫生》正在熱播,該劇將鏡頭對準基層社區醫療,以青山綠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中心,用輕松治愈的筆觸勾勒出社區醫生的日常,展現基層醫療工作者的職業價值與人文溫度。
該劇讓觀眾看見不一樣的醫療生態截面,為國產劇市場帶來了一幅新鮮的人文景觀。實現這種“新鮮”的關鍵,在于其題材的足夠“下沉”。沒有驚心動魄的手術畫面,卻有貼近基層日常的醫療故事;沒有高精尖的醫療設備與高大上的醫生形象,卻有醫生與患者之間“鑰匙交付”般的信任。

《我家的醫生》劇照。出品方供圖
“這個世界上,需要那些能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醫生,也需要我們這種醫生。”劇集中,黃堯飾演的青山綠水社區醫院慢病科主任余詩,面對不理解社區醫院工作價值的新人醫生如是說。
劇中所塑造的“醫護五人團”,是會陪老人聊天、幫患者調解家庭矛盾、被居民視為半個家人的鄰家醫者。上門收集調查問卷卻遭遇“騙老人錢”誤解、被轟出家門的社區醫生,在一次街頭急救中收獲居民改觀與職業價值;從三甲醫院離職、被家人質疑社區工作辛苦“不夠體面”的社區醫生,在患者的聲聲道謝中解開心結。

《我家的醫生》劇照。出品方供圖
醫護人員組成的青年群像,也為當代年輕人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職業想象。他們步行可達職場,下班后與街坊共享粉面攤,閑時相互串門圍爐夜話……在這種最大化滿足“附近性”的生活環境中,青年群體的職業價值得以在家門口實現。

《我家的醫生》劇照。出品方供圖
而當觀眾從劇中看見社區醫生如何用“治未病”的智慧緩解大醫院擁堵、用“治人心”的溫度彌合現代社會的疏離感,便讀懂了基層醫療體系在全民健康網絡中的基石意義。【責任編輯:李丹萍 郭韶明編輯:董志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