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5月15日消息,據上海天文館官方報道,北京時間本月10日14時24分,在印度洋安達曼島以西560公里處的天空中傳來了低沉的爆響。
只見一團巨大的火球劃破天際,包裹著一塊鈦合金外殼的球狀物體,最終墜落在印尼西面的印度洋外海。
那么這件物體究竟是什么?它的真實身份是半個世紀之前的蘇聯金星探測器——金星9A,后又得名為宇宙482 號(Kosmos 482)。
它原本計劃奔赴太陽系另一個星球,卻在太空中漂泊了53年,最終又回到地球,頗有“落葉歸根”的宿命感。
據上海天文館科普,1972年春,當時正值蘇美兩國冷戰高峰,蘇聯雖然在載人登月方向上落后,但他們已經在另一顆星球探測上取得了突破,也就是金星。
從1961年到1984年期間,蘇聯發射了多艘金星探測器,其中有13艘成功進入金星大氣層,10艘成功降落在表面。
然而,在這些輝煌記錄的背后,也有著大量早期太陽系探測的失敗案例,并非所有探測器都成功到達金星,其中就包含金星9A。
1972年,蘇聯計劃發射一對姊妹探測器:金星8號和金星9A號。
與當時美蘇許多行星探測計劃類似,采用成對發射,即在緊隨第一艘之后就發射第二艘飛行器。
在早期機載系統還不穩定,并且發射失敗率很高的情況下,這樣的雙備份方案能有效提高探測項目的成功率。
當年3月27號,金星8號發射成功,7月22日成功進入金星大氣層、通過姿態調整和降落傘減速于55分鐘后軟著陸至金星表面,成為歷史上第二個成功登陸金星的探測器,但著陸后的通信數據只維持了11秒。
然而在3月31日發射的金星9A出現意外,推進器墜落地球,465公斤的登陸器被留在太空,成為了地球的一顆衛星。
而這次重返地球大氣層的,正是這臺原本為了在火星上執行任務而生的著陸器。
推測在高速墜落地球過程中,它的表面溫度可能達1600℃,但外殼鈦合金的熔點約為1700℃,因此雖然部分結構可能會變形和破裂,但它到最后一刻應該依然能保持主結構的基本完整。
類似9A的蘇聯金星探測器(復制品)圖源:莫斯科航天博物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