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掀起一股“盲盒調(diào)酒挑戰(zhàn)”熱潮:
朋友們不預先交流,挨個把冰箱里能找到的各種飲料混在一起,最后大家一起喝光光。
圖源:某社交平臺
咖啡兌白酒?威士忌加紅牛?蘇打水混伏特加?看起來好像還不錯,搭配不同口味的飲料,酒的適口度似乎變得更好,平時不怎么喝酒的人好像也可以試試了。
而且,這些平時一喝就醉的高度酒,在各類飲料的稀釋下,喝起來好像也沒那么上頭了!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喝法,用飲料沖淡了酒,降低了酒精濃度,也更香甜好喝。
但是這個做法很容易讓人在不經(jīng)意間攝入大量酒精。再加上這些飲料中的其他成分,很容易造成更大的健康問題。
咖啡配酒:喝了更清醒?
很多人覺得,酒配咖啡能“提神醒酒”。
確實,咖啡中所含咖啡因可以作為腺苷受體的拮抗劑,通過解除腺苷對神經(jīng)活動的抑制,從而間接促進多巴胺釋放,尤其在獎賞系統(tǒng)(如伏隔核)中,從而產(chǎn)生清醒、注意力提升和輕微愉悅感。
而酒精的攝入?yún)s抑制了前額葉皮層(決策和控制)、小腦(運動協(xié)調(diào))及海馬(記憶形成)等區(qū)域的活動,使大腦變遲鈍。
于是當大腦同時遇到咖啡和酒時,就像一邊按下剎車(酒精),一邊踩下油門(咖啡因)。
表面看起來,車還在正常行駛,實際上,大腦已經(jīng)不知道該怎么反應了。
更危險的是,咖啡因雖然不能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但是它帶來的興奮性會讓大腦不那么容易察覺醉意,這樣就造成無意之間比平時喝下更多的酒。
這時候就成了“看起來沒醉,實際上更危險”的人:更可能做出高風險行為,比如酒駕或酒后斗毆。
因此,咖啡配酒并不能讓人酒量更好,只是讓人更“敢喝”,更“上頭”了。
能量飲料配酒:上頭?也傷腦
隨著調(diào)酒被玩出了花樣,“能量飲料兌酒”也成了不少人眼中“既能提神,又能上頭”的靈魂組合。看起來像是提升體驗的操作,實際上卻是對大腦的背刺。
2024 年 8 月,在《神經(jīng)藥理學》(Neuropharmacology)期刊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酒精 能量飲料”這樣搭配著喝,對大腦造成的長期損害。
研究截圖
研究人員表示,酒精混合能量飲料的危害可能源于兩者的相互作用。
酒精本身就對大腦有抑制作用,而能量飲料中的咖啡因則是一種興奮劑。咖啡因可能阻止大腦產(chǎn)生疲勞感,從而掩蓋酒精的抑制效果。這使得飲用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量的酒精,從而增加對大腦的傷害。
并且,能量飲料中咖啡因劑量偏高,有些飲料中總咖啡因可達 200~500 毫克/瓶(遠高于一杯咖啡)。不僅如此,能量飲料中的另一成分牛磺酸與酒精和咖啡因同時存在時,可能會產(chǎn)生疊加效應,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抑制平衡會變得更加不穩(wěn)定。
蘇打水:醉酒的“加速器”
很多人喜歡用蘇打水(或其他碳酸飲料)作為各種雞尾酒的基底,不過蘇打水看上去“人畜無害”,其實也“暗藏殺機”。
蘇打水是通過加入二氧化碳制成的飲料,口感清爽、帶有輕微刺激感,雖然它本身不和酒精作用,但是碳酸氣體進入胃后,刺激胃壁擴張,誘發(fā)胃排空反射,使胃內(nèi)容物更快進入小腸。
于是,酒精被更快地輸送到小腸,也就更快地被人體吸收。
有研究比較了三種飲品的酒精吸收速率:純伏特加、伏特加兌水、伏特加兌氣泡水。
結(jié)果顯示,使用氣泡水混合的飲品在 14 位受試者中有更快的酒精吸收速率。因此,飲用大量蘇打水可能會加速醉酒的速度。
不過,這項研究樣本數(shù)據(jù)目前較少,準確性還有待未來進一步驗證。
總的來說,盲盒調(diào)酒挑戰(zhàn)雖然新奇有趣,但應意識到,把亂七八糟的飲料和酒精混在一起可能會讓大腦“蒙圈”。為了身體著想,大家還是要盡量避免飲酒。
參考文獻
[1]Solinas M, Ferré S, You ZB, Karcz-Kubicha M, Popoli P, Goldberg SR. Caffeine induces dopamine and glutamate release in the shell of the nucleus accumbens. J Neurosci. 2002 Aug 1;22(15):6321-4. doi: 10.1523/JNEUROSCI.22-15-06321.2002. PMID: 12151508; PMCID: PMC6758129.
[2]Ridderinkhof KR, de Vlugt Y, Bramlage A, Spaan M, Elton M, Snel J, Band GP. Alcohol consumption impairs detection of performance errors in mediofrontal cortex. Science. 2002 Dec 13;298(5601):2209-11. doi: 10.1126/science.1076929. Epub 2002 Nov 7. PMID: 12424384.
[3]Oscar-Berman M, Marinkovi? K. Alcohol: effects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and the brain. Neuropsychol Rev. 2007 Sep;17(3):239-57. doi: 10.1007/s11065-007-9038-6. PMID: 17874302; PMCID: PMC4040959.
[4]Fritz, B. M., Companion, M., & Boehm, S. L. (2014). Caffeine increases alcohol self-administration, an effect that is independent of dopamine D2 receptor function.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38(7), 1785–1793.
[5]O’Brien, M. C., McCoy, T. P., Rhodes, S. D., et al. (2008). Caffeinated cocktails: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high-risk drinking, and alcohol-related consequen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5(5), 453–460. https://doi.org/10.1111/j.1553-2712.2008.00188.x
[6]https://www.cdc.gov/alcohol/about-alcohol-use/alcohol-caffeine.html
[7]Oba-Yamamoto C, Takeuchi J, Nakamura A, Takikawa R, Ozaki A, Nomoto H, Kameda H, Cho KY, Atsumi T, Miyoshi H. Combination of alcohol and glucose consumption as a risk to induce reactive hypoglycemia. J Diabetes Investig. 2021 Apr;12(4):651-657. doi: 10.1111/jdi.13375. Epub 2020 Sep 7. PMID: 33448697; PMCID: PMC8015820.
[8]Roberts C, Robinson SP. Alcohol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ation of drinks: the effect on blood alcohol levels. J Forensic Leg Med. 2007 Oct;14(7):398-405. doi: 10.1016/j.jflm.2006.12.010. Epub 2007 May 16. PMID: 17720590.
策劃制作
作者丨哈代 浙江大學神經(jīng)生物學博士
審核丨張娜 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研究員
李全民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yī)學中心內(nèi)分泌科
策劃丨一諾
責編丨一諾
審校丨徐來、林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