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弘揚和傳承南丁格爾精神,全方位展示護理工作成效和護士風采,宣傳優質護理服務舉措及先進個人典型事例,在第114個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泰安市腫瘤醫院推出“天使風采”欄目,目的是激勵廣大護理人員學習先進,匯聚力量,奮發進取,不斷進步,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護理工作中去,共推護理事業高質量發展。
趙蒙,婦瘤乳腺外科主管護師,研究生學歷,畢業于山東省中醫藥大學,從事臨床護理工作8年,是山東省護理學會第四屆造口傷口護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個案管理師。

循證理念與專科護理融合
趙蒙有著敏銳的預見性思維和扎實的臨床功底,工作中善于用專業知識預判風險,她將循證護理理念與腫瘤專科知識深度融合,針對婦科腫瘤患者,趙蒙建立了個案管理“三維追蹤法”:以病情評估為經線,以文獻循證為緯線,以患者需求為核心坐標。針對宮頸癌免疫治療并發口腔黏膜炎的患者,她牽頭科室開展循證實踐,融合冷凍療法與康復新液序貫含漱,涉及營養-疼痛-心理多維度干預策略,制作視頻,指導患者居家自護,顯著降低了科室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成為患者治療路上的“護航者”。

心理護理與人文關懷并行
趙蒙曾護理過一位39歲的乳腺癌患者李女士。患者入院后確診乳腺癌需要全乳切除。她紅著眼眶問:“護士,沒了乳房,我還是完整的女人嗎?我丈夫會不會嫌棄我?”患者的擔憂讓趙蒙意識到,這臺手術不僅是切除病灶,更關乎一個女性的自我認同和婚姻幸福。面對李女士的病恥感,趙蒙應用科室開展的身心同步護理計劃為她解開心結:第一步,用乳腺癌早期的高治愈率數據重建信心。“您看,I期的癌細胞就像剛冒頭的雜草,清除后完全不影響生命之樹繼續生長。”當她聽到五年生存率超過95%時,顫抖的肩膀終于松弛下來。第二步,引導夫妻共同參與護理計劃,在換藥時指導丈夫用擁抱傳遞支持。第三步,指導她患肢術后功能鍛煉,重拾職場女性的活力。出院后,李女士重返職場,精神狀態良好。

勤于觀察與善于思考兼顧
工作中,趙蒙善于捕捉患者細微的病情變化,“趙護士有一雙透視眼,總能在問題出現前找到隱患。”同科室的醫生這樣評價她。一次床旁交接班中,她發現一名乳腺癌術后患者PICC置管側頸部高于對側,她警惕頸部不對稱腫脹可能是導管異位的“沉默報警”,她及時詢問患者感受并通知主治醫生,彩超示患者PICC導管尖端180°翻折,這種情況隨時可能發生血栓或液體外滲,醫護人員聯合在超聲引導下微量泵注入生理鹽水復位技術,成功避免了PICC非計劃拔管,從發現異常到解除風險,全程僅用43分鐘,這場應急處置提醒我們,護理觀察沒有“小事”,任何細微異常都可能是風險信號。
自我提升與言傳身教共促
作為科室帶教老師,趙蒙不僅勤思樂學,積極上進,不斷自我提升,她還認真了解每位新入職護士的特點,量身打造個性化的帶教方案,不僅傳授臨床經驗,還引導他們理解操作背后的原理,培養實踐技能,是科室的中堅力量,也是年輕護士心中的標桿。
護理的真諦是讓患者在治療中依然能觸摸生活的美好。工作中趙蒙始終踐行著“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護理哲學。展望未來護理之路,趙蒙滿是憧憬與期待:“希望護理工作者用專業與溫度照亮患者的抗癌之路,以飽滿的熱情、精湛的技術,為患者帶去溫暖與希望。”
(通訊員 韓薈 吳文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