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烏蘭察布5月16日電 (楊春燕)在內蒙古烏蘭察布,一場將氣候劣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農業革命正在書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通過科技賦能與模式創新,這片曾經的“農業荒漠”不僅孕育出年產值數億元的冷涼蔬菜產業,更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烏蘭察布市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中心二級推廣研究員、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負責人關慧明邀請各國記者共飲食品級生物殺蟲劑。環球網供圖
5月15日,在位于烏蘭察布察右前旗的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烏蘭察布市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中心二級推廣研究員、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負責人關慧明向來自19個國家的23名外媒記者展示了這片土地的蛻變密碼:北緯41度的特殊地理位置與1400米平均海拔,造就了冬冷夏涼的獨特氣候。30年前被視為農業發展障礙的氣候特征,如今通過科技賦能,已成為西蘭花、洋蔥等喜涼作物的“天然溫室”。關慧明表示,1999年起,當地開始發展冷涼蔬菜產業,并聯合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在高產技術、良種培育、綠色防控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多個品種的冷涼蔬菜實現畝產的躍升,如洋蔥畝產從7000斤升至14000斤,并形成八大產業帶,每年夏季穩定供應北京等地的“菜籃子”。機械化種植和科學管理技術的應用,保障了農戶的收入,更實現了產量與生態的雙重提升。

外媒記者在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內的越冬溫室大棚進行拍攝。環球網供圖
在工作站的智能節水灌溉示范區域,土壤中的傳感器芯片正實時傳輸作物需水數據。關慧明介紹,這套由中國科研團隊研發的智能系統,通過精準調配水電資源,在傳統滴灌基礎上再提升30%節水效率。“北方地區地下水位較低,數字化節水技術有效破解了水資源短缺難題?!?/p>
在越冬溫室大棚里,一款可安全飲用的生物殺蟲劑吸引了各國記者的注意。“這是我們工作站的重要突破,該款食品級的殺蟲劑目前已在坦桑尼亞等國成功應用。”關慧明端起稀釋后的殺蟲劑,邀各國記者共飲:“(讓我們)為科學進步舉杯!”

外媒記者在烏蘭察布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聽取關慧明講解。環球網供圖
老撾通訊社記者普勞萬(Phoulavanh)參觀后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這種將氣候劣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模式極具啟發性?!彼啻翁峒凹夹g創新帶來的震撼:“特別是關慧明團隊研發的無害殺蟲劑技術,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降低環境負擔,這正是老撾農業急需的解決方案?!?/p>
他坦言,雖然初期可能需要較大的投入,但產出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既能保障民眾健康,又可創造經濟效益,值得推廣?!拔覀儜斞堉袊鴮<抑笇?,在相關領域加強合作?!彼J為,中國在智能灌溉、病蟲害防治等領域的技術突破,通過“技術輸出 跨國合作”模式,可以為其他亞洲國家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烏蘭察布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內的1號越冬溫室大棚。人民網 楊春燕攝

智能化節水灌溉胡蘿卜試驗示范田的數據采集裝置。環球網供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