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年,水泥行業整體盈利水平有望比2024年明顯改善。”中國水泥協會會長、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周育先16日在中材國際第三屆水泥綠色智能發展大會上表示。
周育先表示,今年前4個月,水泥行業出現“量減、價增、利潤改善”的走勢,水泥行業利潤改善,需要持續推進政策落地。同時,希望行業業內要自律,避免內卷和惡性競爭。
今年以來,全行業的盈利水平比去年同期改善明顯。從已經公布季報的水泥行業上市公司來看,水泥業務普遍呈現產量下降、價格推動盈利水平提高的情況。
周育先認為,當前國家已經出臺了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的政策和產能置換新政。這些政策如果能夠扎實落地,將非常有利于改善供給側的量,從而使得產品價格維持在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水泥產量達3.31億噸,同比下降1.4%。降幅較1-2月收窄4.3個百分點,較去年一季度大幅收窄10.4個百分點。
全國大部分地區2025年一季度錯峰生產計劃天數同比增加5%-10%,企業已經通過包括錯峰生產在內的動態調節生產,減少供應量,有效避免惡性競爭,促進市場穩定。
業內認為,通過兼并重組、市場淘汰等方式,加快低效過剩產能退出,提高行業集中度,優化產能結構,是推動我國水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周育先表示,2015年我國的水泥企業有530余家,到了2024年剩下了418家。行業集中度比2015年的時候提高了4個百分點,從原來54%左右提高到現在58%,但跟國外發達國家比還有比較大的空間。
與此同時,水泥行業的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也在提速。
在位于安徽蕪湖的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工作人員基于AI大模型,通過實時生產質量關鍵特征推薦,實現了熟料3天、28天強度預測,準確率超85%,科學指導生料配料、水泥配方優化,推動“事后調整”邁向“實時調控”。除了質量管控外,企業還在生產優化、裝備管理、安全生產等5大類40余個子場景取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突破,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印發的《水泥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到2025年底,我國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18億噸左右,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占比達到30%,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水泥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比2020年降低3.7%。
周育先認為,放眼海外市場和綠色轉型升級是水泥企業的必由之路。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水泥產能雖已基本飽和,但仍需要先進技術工藝和綠色節能裝備來改造升級原有產線。同時,“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也需要與其生產力相匹配的水泥裝備和技術服務。中國企業可以在其中挖掘商機,加強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
近年來,中國水泥企業已經開始著眼海外。截至2024年底,中國企業累計在21個境外國家投資建設了49條水泥熟料生產線,已投產項目合計熟料產能6708萬噸,水泥產能9670萬噸。在建項目合計熟料產能2673萬噸,水泥產能3880萬噸。目前在產的水泥項目中,中資企業全資投資的占比約40%,合資約60%。投資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中亞地區和非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