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辦公室,68歲的武漢大學教授孫蒙祥正站著操作電腦。這位國家“杰青”如今又多了一個身份:貴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從武漢大學的珞珈山到貴州師范大學的龍文山,他帶著團隊跨越1200公里,以“組團式”學科幫扶為紐帶,將中原頂尖高校的學科建設經驗“擺渡”到黔中大地,書寫一段“教育西遷”的新篇章。

腰椎不好,武漢大學幫扶貴州師范大學生物學學科領隊孫蒙祥教授站著辦公。薄文鶴 攝
為提升貴州高校學科建設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2024年,我省制定《省外高水平大學“組團式”幫扶我省相關學科建設工作方案》,啟動實施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省外高水平大學“組團式”幫扶貴州相關學科建設工作。貴州師范大學積極與武漢大學溝通協商,2025年初簽訂了《武漢大學“組團式”幫扶貴州師范大學生物學學科合作協議(2025—2030)》,并爭取到孫蒙祥教授團隊對貴州師范大學生物學學科進行“組團式”幫扶。
“一年之計在于春,時間不等人啊!”孫蒙祥教授常念叨這句話。2月15日,正值農歷正月十八,在武漢剛過完春節,孫蒙祥教授團隊一行4人進駐貴州師范大學,一頭扎進幫扶工作中。
“既然扎根,就要扎透。”他攜夫人舉家西遷,夫人既是生活伴侶,更是工作助手,還主動承擔起后勤保障工作,為節省通勤時間,他還特意將武漢的私家車開到貴陽。
長年伏案工作,孫蒙祥教授落下嚴重的腰椎疾病。“腰椎不好,坐著疼,站著反而能多干幾小時。”孫蒙祥教授的辦公室沒有椅子,電腦支架調至1.2米高度,鍵盤懸空擺放,成了獨特的“站立式工位”。
“真正的幫扶,是點燃火種而非傳遞火炬。”手把手地幫助老師們打磨國家基金申請書,凝練申報項目,指導教師申報“萬人”“青撥”,積極聯系引進學科領軍人才,主動對接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年近七旬的孫蒙祥教授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中午也從不休息。
“這不是幫扶,是回家。”當被問及為何選擇“高齡出征”時,孫蒙祥教授常提起:武漢大學創始人張之洞生于貴州興義,這是一份跨越百年的緣分。
“通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我們團隊已建成一個儀器共享中心。依托這個中心,打算申請建立一個省級的重點實驗室。” 孫蒙祥教授說,目前我們團隊已經跟生物學學科領域的許多國家級人才取得聯系,鼓勵他們到貴州工作,提升貴州的學科建設水平。希望通過一年的努力打好基礎,再通過五年的努力,逐漸讓貴州師范大學生物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中達到B 水平。
【專家名片】
孫蒙祥,我國植物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專家,現就職于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國細胞生物學會資深理事,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結構與生殖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特級專家”等稱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登成
編輯 王雨
二審 諶貴璇
三審 孫曉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