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個百萬粉絲的賬號,由 MCN 孵化,自己出鏡,內容多次上熱門,播放量中位數在 80 萬左右。
請問,你認為每接一個商單,自己的分成能到手多少錢?
在自媒體造富神話頻出的當下,相信許多人對百萬博主不缺想象力。
一條商單可能是 30 萬、10 萬、最起碼也有 5 萬吧?跟 MCN 五五開的話,自己到手起碼也有 2.5 萬一條,對不?
快醒醒,你到手的可能是:500 (人民幣)。
別著急說我在瞎扯淡,事情是這樣的。。。
「 特廚隋卞 」是一個美食探店類賬號,隋卞是國宴大師鄭秀生的大弟子,特級廚師,擔任過希爾頓等多家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
除了超狠的 Title ,廚藝也確實硬。
任何飯店的菜,吃上幾口,就能給出專業、細致的點評,甚至能把用料、制作工序甚至是火候全給還原出來。
遇到不錯的菜,隋卞會記錄下來,研究復刻,復刻成功還會處理成 “ 傻瓜配方 ” ,教給屏幕前的觀眾。
曾經有人發起過一個話題,為什么都說隋卞厲害?
話題評論區并沒有太多夸獎的話語,但東坡肘子、魚香肉絲、水煮牛肉、宮保雞丁的照片輪番上陣,用他們的話來說,只要聽話照做,就一定好吃。
除此之外,這哥們的個人魅力也特明顯,說話幽默,啥話都接上幾句,在探店視頻里,還會根據價位切換不同的評判標準,對高端餐飲評價毒辣,對平民美食則多了一份包容。
所以基本上是廚子探店頂流了,還特得民心那種,在 B 站跟抖音上都有百萬級別的粉絲,播放量每期也都不低,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
直到今年 3 月,隋卞跟其 MCN 公司合約到期。
隋卞不再續約,原賬號留給 MCN ,自己則自立門戶,開新號「 特廚隋坡 」。
新號在第一期視頻發布后,迅速突破百萬粉絲。
與此同時,不甘心的 MCN 公司,也通過發布視頻的方式,多次指控隋卞違約。
這場博主跟 MCN 之間的拉扯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一個略微冷幽默的話題,特廚隋卞賬號敦促隋先生停止侵權,沖上了微博熱搜。
咱上微博吃瓜的時候,發現微博智搜也已經全面梳理了一遍,細節都還挺詳細 ↓ ↓
為了幫大家快速吃瓜,這里咱也還是對 MCN 的指控做個重點盤點:
第一,隋卞并非天生網紅,而是本公司傾盡資源,搭建專業團隊,投入百萬,扶持他從素人變為網紅 ;
第二,隋先生胃口太大了,要的分成太多,公司無法滿足,所以續簽沒有談妥;
第三,合作期內,本應每月拍攝不少于 16 條探店視頻(最開始是一個月 30 條),但實際隋卞每月都難以完成約定條數,最多時疊加了 72 條未完成,屬于違約;合作結束后,在約定年限內,隋卞不得從事與本協議相同或者相似的業務,目前自己開號重做,屬于違約。
原視頻(之一)點擊跳轉:
對此,網友評價是:你們是轉型成不要笑挑戰了嘛?
首先,縱觀「 特廚隋卞 」以往所發布的視頻,核心都是以隋卞的廚藝為圓心開展的內容創作。
MCN 的投流或許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但你要把國宴大師鄭秀生先生的弟子,特級廚師,希爾頓、洲際酒店行政總廚,多次在老飯骨出鏡的隋卞稱之為素人。。。
那只能讓人聯想到一句話,雞:不是太陽出來我才叫,是我叫了太陽才會出來。
還有一個精彩片段,在 MCN 的幾期指控中,甚至把隋卞說成了待業沒工作的人。
失業的特級廚師,需要打零工維生的前希爾頓行政總廚,隔這拍短劇是嘛?
還沒等人想明白呢,這段失業時光就被網友扒出來,是因為是當時師傅病重,這哥們辭職特地去照顧師傅了。
也許是 MCN 發現沒人相信自己,都在嘲諷,于是再度放出兩重磅視頻: “ 一刀未剪,還原特廚隋卞是如何包裝出來的 ” ,試圖證明自己對隋卞的包裝。
視頻中,剪輯小李提示一句,隋卞按照思路展開說幾句。
但其實,這種內容創作者體驗時口述評價,編導記錄歸納,并在拍攝時提示的操作,挺常見,這也不能改變內容核心還是隋卞的事實。
不過,這回網友們算是悟了,感情這個號真就靠這兩人唄,真沒 MCN 啥事。。。
到這,這瓜還沒完。。。
很快,小李通過一位 up 曝出,隋卞每條商單僅分成 500 元。
差評君通過官方平臺,查詢到了特廚隋卞這個賬號的報價,B 站報價為 6 萬左右,抖音報價則在 4.8萬~8.5 萬這個區間。
低廉的報價,配合的是高強度工作,根據之前 MCN 自己公布的違約信息,隋卞的合約是每月拍攝不少于 16 條探店視頻( 最開始是一個月30條 )。
就此,輿論徹底炸鍋,特廚隋卞以 “ 真正的牛馬 ” 的形式再次出道。
老實說,寫到這,差評君都有點搞不清楚,這個 MCN 到底是來找回場子的,還是想通過 “ 自殺 ” 徹底捧紅隋卞。。。
不過,目前對于 500 塊等信息,MCN 還沒回應,合同也是節選,未知全貌,不能排除小反轉嗷。
以上就是這個事目前的全部進展,很巧啊,咱也是吃自媒體這碗飯的,今天就跟差友們展開聊聊。
這個沖突的誕生,屬于意料之中。
因為這類賬號內容商業化跟 MCN 的模式有沖突。
大廚為了保證內容的客觀公允,很大一部分會選擇不接垂類廣告,有些甚至連垂類的直播、團購券帶貨也不做,這種情況下蛋糕很難做大,更適合 1-3 個人的輕量化運作。
其次,個人 IP 跟 MCN 的合作,一直都非常容易出問題。
李子柒跟其 MCN 微念的糾紛,讓李子柒停更了三年。
頭部吃播博主浪味仙跟 MCN 的分手,同樣多次鬧上熱搜。
MCN 跟個人 IP 的合作,追求的是 1 1>2 。
個人 IP 會有產出,MCN 也會投入前期成本,包括但不限于:幫助賬號定位、內容策劃、前期投流等等,賬號能夠成長起來有雙方的心血。
所以涉及到的賬號歸屬會事先約定,這個約定是基于 MCN 前期能帶來的資金投入、資源扶持擬定的,如果是純靠資金投入達成合作,數額甚至會寫在合同里。
同時,雙方會在開始之前約定退出成本,真到分家時,坐下來把投入的金額記錄拿出來對對賬,聊聊天,分分好。
雙方具體分成,會隨著賬號發展而不斷變動。
賬號剛開始時,91、82 分,MCN 拿大頭,因為前期 MCN 幫扶作用會比較大,到了后期,個人 IP 的價值建立起來,MCN 能夠提供的價值會減弱,分成會出現反轉,按照 55 、46,甚至 28 分都有可能。
主要還是看這個 MCN 能給個人 IP 帶來多少價值。
價值主要會集中在商業化跟內容運營兩個方面。
其一,商業資源。
目前來看,B 站商業化平臺花火上,能查詢到的「 特廚隋卞 」 這個賬號,甲方為妙界跟美團,這兩個甲方在B站上屬于普投的狀態,廣撒網,一定程度上說明 MCN 商業資源較為有限,至少在探店美食類目上資源有限。
除了常見的垂類廣告、直播、電商等變現方式,美食探店博主天然可以涉獵本地生活路線,京東、餓了么等都可以成為潛在甲方,就算不走植入性廣告,也可以考慮平臺團購分銷,恰傭金恰飽飽,這些都已有成功案例。
但,如果是個人 IP 就希望小而美的狀態,徹底保持內容公允客觀,那么就會回到開頭所說的,內容商業化跟 MCN 的模式有沖突,更適合輕量化運作。
其二,內容戰略調整。
很多賬號有內容實力,但缺乏變現的思路,商業化想象空間有限,這時候就需要 MCN 根據賬號屬性和定位提出內容商業化建議。
以特廚探店內容為例,這是不是能跟中國美食非遺之類點的掛鉤,點與點之間串聯故事,不同的點需要有移動載體,這樣不就可以恰汽車用戶了?
一個靠譜的 MCN ,能夠幫助個人 IP 賺到原本賺不到錢,而這也就是 MCN 從中分賬的根源。
換言之,這場合作到底值還是不值,千人千面。
大家各自干了多少活,拿走了多少錢,是賺了還是虧了,只有當事人能衡量清楚。
就這次事件來說,要真往前扒起來,都是糊涂賬,具體合同咋簽的,咱們也不知道,就不評價了,但感覺現在這個 MCN 表現的缺乏專業。
因為利益問題撕破臉,鬧到法庭,對薄公堂的人不少,但幾乎沒有在原賬號直接開戰,回頭攻擊原 IP 人的。這是一種非常不職業的行為。
除非你真受了天大的委屈,還能直接給人錘死,否則就是一場風險極大的自爆。
輿論戰最重要的就是民心,這一點他們已經輸得一敗涂地了。
而在商業層面上,一家優質的MCN公司應該做的,是展現出自己能給達人帶來怎樣的商業資源、內容支持以及各方面的保障,現在這樣撕破臉皮,只會讓潛在的合作對象,覺得他們極為不職業,風險性很大。
再糾結下去不僅那個幾百萬粉絲的原賬號廢了,也斷絕了再另起爐灶的可能性。
在差評君看來,未來 MCN 跟個人 IP 的拉扯還會有更多是非,更多鬧上熱搜的瓜。
但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會站在商業角度衡量,理性評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道路,靠硬實力上牌桌。
瞎貓碰上死耗子的躺賺啊,恐怕不會再有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