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醫院是統籌城鄉醫療衛生發展的關鍵紐帶,在縣域醫療中起到龍頭作用。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統計,在過去的一年里,全國超六成、1300余家參評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水平,平均每家縣醫院接受雙向轉診人次較2023年漲超10%。
但距離“大病不出縣”的目標仍有差距。當年,平均每家縣醫院開展的手術類醫療服務的數量出現下降。與此同時,全科醫療科、腫瘤科、精神科等13個專業科室在縣醫院的設置率低于80%,超四成縣醫院的精神科、血液內科、病理科和胸外科的醫療服務能力沒有達到二級醫院能力水平,超七成縣醫院不能開展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規范管理和住院治療。
國家衛健委19日發布的“關于通報2024年度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評估情況的函”(以下簡稱“評估”)顯示了上述信息。根據評估披露情況,近年來,縣級醫院的專科設置和設備配置正穩步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加強薄弱專科建設”仍將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有受訪業界人士稱,目前,部分縣級醫院存在“虛胖”現象,即服務體量、專科能力與床位設置不匹配。接下來,縣級醫院也應重視避免規模的盲目擴張,將有限的資源更多集中于專科建設,尤其是集中于患者外轉率較高的病種投入上和醫療衛生人員待遇提升上。
近九成縣醫院能做顱腦損傷手術
“將大多數患者留在縣域范圍內”,是國家衛健委提出的明確醫改目標。為落實分級診療制度,不斷提升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前述評估函件中提到,國家衛健委持續開展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第三方評估。
在此次評估中,2024年參評醫院有2059家,縣域覆蓋率98.93%。根據國家衛健委2016年印發的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和推薦標準,有近兩千家(1922家)符合基本標準,占比93.35%,有超一千三百家(1309家)符合推薦標準,占比63.57%,符合基本和推薦標準的縣醫院分別較2023年度增加28家、146家。
由于國家衛健委明確“基本標準相當于二級醫院能力,推薦標準相當于三級醫院能力”,這也意味著,全國六成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已達到了三級醫院標準。
在專科能力建設方面,根據評估,全國縣醫院普遍設置了內科、外科、急診、麻醉、兒科等科室,設置率均在98%以上;醫學影像、醫學檢驗、藥劑科等醫技科室設置率持續增長,分別達到100%、99.95%、99.71%。對于基本標準要求配置的專科設備,配置率低于30%的專科設備從16項降至13項,尚未配置血液透析機的縣醫院從286家降至229家。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根據評估,平均每家縣醫院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6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占比超三成,執業醫師中又有超三成為高級職稱者。平均每家縣醫院擁有護理人員346人,其中注冊護士人數335人。
與此同時,在精神、急診、康復以及重癥等“人力吃緊”的科室,平均每家縣醫院的執業醫師人數分別為2人、11人、9人、6人,較2023年均有所增長。
隨著軟硬件配置完善,評估結果顯示,超過98%的縣醫院能夠掌握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統、兒科等常見病、多發病規范化診療。影像、檢驗、病理等科室服務能力符合基本、推薦標準的醫院占比全面提高,其中,病理科服務能力符合基本標準的醫院占比增速最快。
在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持續強化同時,縣醫院急危重癥救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評估結果顯示,超過98.59%的縣醫院能夠掌握心衰、腎衰、呼衰等診斷與處理;90.14%、97.09%的縣醫院能夠掌握產科、兒科急危重癥救治技術;90.97%的縣醫院能夠進行多發性創傷的診斷與處理,87.32%的縣醫院可以開展顱腦損傷手術治療。
當進一步從病種分析,根據評估,2024年,平均每家縣醫院開展臨床路徑的病種數為152種,較2023年度增加6種。
25個監測單病種平均住院費用下降
除了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如何在運營管理上提質增效,減輕居民看病就醫負擔,也是縣醫院在過去一年里工作發力的重點。
根據評估,2024年,全國平均每家縣醫院編制床位和開放床位分別為548張和600張,平均住院日和床位周轉率分別較上一年降低和增長。2024年,縣醫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為7天,床位周轉率43.09次。
圖片來源:國家衛健委“關于通報2024年度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評估情況的函”
從患者受益角度來看,評估顯示,25個監測單病種平均住院費用較2023年度下降。其中,腹股溝疝、單純2型糖尿病、乳腺良性腫瘤、肥厚性幽門狹窄、過敏性紫癜、社區性獲得性肺炎、雙耳感應神經性耳聾、支氣管肺炎等8個病種的住院費用降幅超10%。
醫院收入情況也出現了結構性優化。根據評估,2024年度平均每家縣醫院年收入約為3.54億元,較2023年度增長1.13%。
其中,2024年,平均每家縣醫院醫療收入為2.99億,醫療服務收入在醫療收入比例中占比保持增勢,達到33.59%,且增幅進一步提升。藥品收入占醫療收入比例則降低至不超過四成(24.65%)。此外,每百元醫療收入中衛生材料費用消耗降低至22.26元,較2023年度減少2.26元。
如何克服城市醫院虹吸現象?
截至目前,全國各地縣醫院臨床專科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果。與此同時,鑒于全國醫療服務價格已與醫療機構等級相銜接,手術類等復雜型醫療服務在不同等級醫院收取不同價格,理論上可以通過價格差距,引導患者合理就醫。
但城市醫院的虹吸現象依然存在。根據評估結果,2024年,全國縣醫院出院患者手術占比為22.27%,較2023年下降1.54個百分點;平均每家縣醫院開展手術例數為5758例,較2023年減少56例。
從微觀層面觀察,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二屆縣域衛生發展大會上,有專家指出,各城市頭部三級醫院的門診診療人次與同期住院人次比普遍在20:1以上,但部分醫院仍借各種項目和機會擴大住院規模和床位設置。在解決“床等人”問題時,“從基層虹吸普通患者”的現象進一步加劇。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也提到,去年,全國縣醫院出院患者手術占比減少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城市醫院的虹吸效應。在目前部分縣醫院與省級醫院直接對接的背景下,除了市級醫院,省級醫院也虹吸了部分縣域患者。
“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與縣醫院尚難留住高水平醫療技術人才有關。”金春林補充稱。他提到,前些年,一些地區縣級醫院出現了舉債建設的情況。目前,這些醫院逐漸步入還債期,運營壓力增大。相較于硬件配置,縣級醫院目前更需要將有限的資金放在提升醫務人員待遇水平上,以減少人才流失問題。
前述專家也舉例提出,長三角某市在開展緊密型醫聯體建設,促進“城市醫院下沉、醫學人才下沉”達到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填補當地多項技術空白。但從結果來看,仍出現縣域就診率下降,四級手術占比下降的問題。究其原因,是不同層級醫院對于相同疾病診治不均質。
“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有待提高。”評估稱,一是手術服務能力不足。全國尚有42.40%的縣醫院未開展基本標準要求的氣管異物取出術,365家縣醫院尚不具備開展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的能力;
二是精神衛生、感染性疾病、病理診斷等專科的規范化診療水平不能滿足臨床需求。根據評估,全國尚有71.15%的縣醫院不能開展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規范管理和住院治療;37.74%、35.65%的縣醫院未開展免疫組織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輔助診斷、特殊染色病理診斷技術。
此外,部分科室還存在縣醫院設置率較低、覆蓋面不全和質量水平不高的問題。
根據評估,有13個專業科室在參評縣醫院中設置率低于80%,包括全科醫療科、腫瘤科、精神科等;而精神科、血液內科、病理科、胸外科、眼科等5個科室基本標準符合率低于80%,也即達不到二級醫院能力。其中,僅四成多的參評縣醫院精神科達到基本標準符合率。
“加強薄弱專科建設。”國家衛健委在此次評估中,部署下一步工作時提出,縣醫院要提升專科服務能力,重點提升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地方病的診療能力;增強縣域血液透析、白內障手術、兒科、精神、感染、病理、急診急救等能力,促進薄弱專業均衡發展,優化相關專科的設備配置,提高同質化服務水平。
圖片來源:國家衛健委“關于通報2024年度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評估情況的函”附件內容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