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荔波縣玉屏鎮向陽中路21號的青磚黛瓦間,一群"00后"大學生與百年前的"00后"革命先驅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5月13日,貴州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將思政課堂搬到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烈士故居,黨委委員、副校長劉鵬同志帶領100余名師生,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為主題,在紅色熱土上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傳承。

在故居陳列館,青年學子們用指尖觸摸歷史余溫:當00后藥學專業學生鄒家豪同學凝視著鄧恩銘16歲離鄉時留下的"男兒立志出鄉關,學業不成誓不還"詩句,展墻上是少年鄧恩銘伏案疾書的場景。"若您能穿越到今天,最想對同齡人的我們說些什么?"面對學生的突然提問。劉鵬副校長用溫潤而堅定地語氣讀出"愿以我血薦軒轅,換得人間遍種自由花"代鄧恩銘烈士回答了同學們之問。這場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仿佛讓歷史文物開口"說話",引得在場學生熱淚盈眶。 站在烈士手植的百年皂角樹下,劉鵬副校長手持鄧恩銘1925年領導青島日商紗廠工人罷工時的照片,開啟特殊思政課:"同學們看,這張照片永遠定格在鄧恩銘烈士30歲的生命年華,他身上的懷抱也永遠定格在他30歲的生命刻度。而你們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正跳動著新時代的脈搏。同學們看著陳列館中斑駁的煤油燈,一張張見證偉大歷史的珍貴圖文史料,引得在場的同學們發出陣陣驚嘆。

研學活動特別設置“時空信箱”環節,學生們以書信形式與鄧恩銘烈士進行對話。“您說‘不惜惟我身先死’,今天我想告訴您,已有億萬名同志接續奮斗。此刻,我仿佛與您的時代銜接在了一起,您堅定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藥學專業學生張雯婧在信中寫道。
在烈士紀念碑廣場,全體同學面對烈士紀念碑重溫入團誓詞。宣誓聲與1928年鄧恩銘在獄中寫下《訣別》詩的誦讀聲交織回蕩:“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
“這不是簡單的歷史回溯,而是兩個青春時代的靈魂共振”劉鵬副校長表示,學校將持續深化"行走的思政課"品牌建設,引導青年學子在歷史場景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實踐鍛煉中錘煉過硬本領,著力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紅色動能。同時,進一步發掘紅色紀念館的育人功能,讓黨史通過新世代的語言煥發新生機。


責任編輯:趙家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