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藝“畢業大秀”變成全民共享的大派對——
一座城市的藝術“共生密碼”

5月20日晚,第十屆南藝520畢業展演嘉年華在鼓樓水岸·南藝“520廣場”啟幕。圖為模特帶來服裝設計畢業作品秀。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琦 攝

5月20日,第十屆南藝520畢業展演嘉年華在鼓樓水岸·南藝“520廣場”啟幕。圖為嘉賓在參觀美術、設計、傳媒類畢業作品聯展。 通訊員 胡龍飛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琦 攝

位于德基藝術博物館的“金陵圖數字藝術展”。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魯舒婷 攝

越劇《織造府》劇照。 南京市演藝集團供圖

話劇《南京有個小西湖》劇照。 南京市演藝集團供圖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邢虹魯舒婷
一校展演,全城盛宴。
5月20日,第十屆南京藝術學院520畢業展演嘉年華開啟。秦淮河畔的這場“畢業大秀”,不僅是一場藝術教育的成果展示,更成為南京全民共享的藝術狂歡。
“藝術無處不在,全城皆是舞臺”,是南京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早在幾百年前,經典名著《儒林外史》就寫出了南京人“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的日常美學;如今,“與藝術約會”更成為南京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跨時空展覽,博古達今,橫貫東西;多元化藝術,精彩紛呈,引人入勝;泛業態文化,商機盎然,活力四射……多樣的空間、多彩的活動,讓藝術成為流淌在街巷的動態詩篇。
藝術點亮城市,不僅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精神養分,更以創新姿態重塑城市肌理。
十年“破圈”生長
這場校園展演成為城市文化符號
十年,一所藝術院校能夠為城市帶來什么?
答案,藏在秦淮河畔的南京藝術學院里。
開放包容是藝術的特征,也是這所藝術院校的生動注腳。5月20日,正值第十屆南京藝術學院520畢業展演嘉年華,慕名而來的市民、畢業多年的南藝學子、來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經營音樂餐廳的老板……在南藝520畢業展演現場,這些原本并無關聯的人相遇在這里,感受藝術的魅力。
“今天帶孩子來看展覽,孩子很喜歡。”在南藝美術館,美術、設計、傳媒類畢業作品聯展正在舉辦,市民陳珂帶著孩子漫步其中。此前她帶孩子參觀時,一組兒童成長型玩具的設計給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他們又如約而至。陳珂說,現場的許多設計作品不僅藝術想象力豐富,還具有非常強的社會應用價值,值得一看。
無界的“藝術公園”,是這場全城“藝術狂歡”的最大亮點。今年的南藝520嘉年華活動從5月中旬延續至6月下旬,僅5月20日當天就有超35項活動齊亮相,在南京萬象天地、浦口響堂村、浦口趙湖村等地開展的聯合展,更是打造了一個全民參與的“零距離”美育窗口。
走出校園,這場藝術狂歡有了更多可能。
坐落在江蘇電視塔下,與外秦淮河碧波相依,學院西門外,占地9萬平方米的南藝后街曾是古玩一條街,今年,這里作為開幕式主會場正式啟用。
藍天白云下,外秦淮河邊,店鋪傳出悠揚的音樂,移動花車、特色花箱……人們穿行其間,享受閑暇時光。
夜幕降臨,江蘇電視塔下,“大藍鯨”雕塑色彩變幻,廣場上默劇演員的表演贏得滿堂彩,文創市集里非遺藝術品琳瑯滿目,孩子們圍著手藝人坐下,街頭藝術課堂就地開講。
走進一家音樂餐廳,顧客不少,不過,他們是來看畫展的。“我們將原本的兩個包間改造為展廳,用于舉辦畫展、讀書會等活動,雖然看起來減少了餐桌數,但提升了餐廳的文藝氣質,人氣反而更高了。”店長說。
從去年的古林公園,到今年的南藝后街,“在哪兒舉辦520嘉年華活動,哪里就要爆火‘出圈’”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帶著“一校展演、全城盛宴”的理念和追求,南藝成功將“一校展演”辦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符號,實現了與市民文化生活的深度融合。
藝術浸潤日常
這里是“近悅遠來”的“詩意棲居地”
人間五月天,淺夏勝春煙。當南藝以“5·20”之名,打造“藝術狂歡”時,南京,這座由內到外散發藝術氣質的城市,也在持續構建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無界“藝術公園”。
“南藝學生的作品經常在這里展出,平時還有一些藝術快閃、小型演出和藝術市集,感覺公園的藝術氣息特別濃。”每天飯后,家住天津新村小區的婁女士都會到古林公園散步,只要踏進公園,藝術氣息便撲面而來,“久而久之,感覺自己的內在氣質也提升了。”
這樣的藝術氣息,氤氳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南京的藝術氣息,體現在書香致遠的閱讀場所中。臺城書房,是隱藏在“城墻肚子”里的文化綠洲;G·SPACE,為商場增添更多書香;南京世界文學客廳,是坐落于北極閣下的文學地標……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的閱讀空間多樣且富有特色。
南京的藝術氣息,體現在文藝精品的不斷涌現中。大型民族交響樂《解放·1949》、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主題創作大放光彩;話劇《南京有個小西湖》、越劇《左鄰右舍》等帶著滿滿煙火氣、生動講述南京故事的文藝作品貼近生活;詩韻越劇“金陵三部曲”《烏衣巷》《鳳凰臺》《織造府》、滑稽節目《博物館驚魂》等創新表達,讓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藝術魅力。
南京的藝術氣息,體現在歷史建筑的經久流傳中。始建于清代的甘熙故居,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所在地,成為現代人觸摸城市歷史與文脈的重要窗口;因明初文學家宋濂所著的《閱江樓記》而聞名于世的閱江樓,是“中國十大文化名樓”之一;城墻下的老門東,吸引了一批名人工作室、百年老店、文化娛樂、古玩會所等相繼入駐,成了體驗“南京味道”最出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可欣賞、可游玩、可親近、可分享的藝術,為城市增添了文化趣味,也讓南京成為“近悅遠來”的“詩意棲居地”。
拓寬藝術邊界
這里有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5月18日下午,一場主旨為“藝術對你說:在博物館長大”的主題活動在德基藝術博物館開啟。
南京多所學校的小學生,作為城市的小小主人翁,以AI等前沿技術與數字藝術為創作媒介,展開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實踐活動。活動現場的大屏幕上,一幅串聯起古今南京的長卷畫作徐徐展開——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一條“博物館大道”躍然眼前。
這幅畫作由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的同學們與AI共創繪制,沿用“最能代表南京的風俗長卷”的《金陵圖》畫風。學生代表分享創作靈感:“在看過德基藝術博物館的‘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后,我們從《金陵圖》中533個職業各異的人物中找到了靈感,用AI技術將街巷中的古人變成了現在或未來的樣子,又把我們每天上學走的這條長江路上的博物館也‘畫’進了長卷里。”
數字科技的賦能,讓“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在110米長屏上生動再現宋代南京的盛世風華,自2021年開展以來,“先看金陵圖,再看南京城”已成為南京文旅必打卡的超級IP。移步德基藝術博物館另一展廳,100余位享譽全球的藝術巨匠,100多件獨一無二的油畫真跡,《動靜無盡:花卉靜物三百年》展覽帶給參觀者截然不同的體驗。
從購物到藝術,德基廣場用藝術撬動商業密碼的背后,是南京在實踐中衍生出大眾共享的“藝術無界之城”。
如今,從室內到戶外,從劇院、展覽館到街區、公園、商場,整座城市的藝術邊界正不斷拓寬,與市民生活深度交融。
地鐵3號線是“半部紅樓史”的具象化呈現,大行宮站“金陵十二釵”藝術墻,讓人一秒“走進”《紅樓夢》;晨光1865產業園內,步入拾光森林,就能偶遇神秘“多巴胺南京”;萬象天地怪獸街區,斑斕色彩與夸張造型互相碰撞,遠道而來的“扭扭外星人”在百年街巷中閑庭信步,以波普藝術為靈魂的創意布滿每個角落;“我們如此熱愛南京!”鼓樓金銀街墻面上,各種膚色的青年角色拿著喇叭,歡樂地奔跑呼喊,成了很多人Citywalk時的“鼓樓印象”;一灣碧波在山脈間流淌,兩岸金黃的水稻在微風中搖曳,溧水區白馬鎮浮山村豐收季的美麗景象,被定格在村口一間民房的墻面上……
藝術,是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在南京,藝術早已“走出”傳統的固定空間,“進駐”煙火氣十足的生活場景,使整座城市成為“開放的藝術館”。
本月底,2025南京藝術節將如約而至。南京藝術節將以“世界文學之都”的千年文脈為底色,煥新藝術創作與表達,強化新媒體傳播,讓文藝養分像毛細血管一樣,延伸到南京的大街小巷,真正讓文藝賦能城市、文藝融入生活。
“全民共享、全時在場、全域共生”,南京的藝術氣質,在人間煙火深處生生不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