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士:這項運動真正的風險 來自對自然無知對規則漠視
5月24日,一男子用滑翔傘在祁連山飛行時,被“云吸”至海拔8598米,從男子自拍的視頻看,高空的他全身結冰,竭力堅持有意識控傘,最終安全著陸。當事人回憶:“當時感覺缺氧,手在外面一直凍著……”(“云吸”即積云強烈上升,氣流在其底部及云內形成強勁上升帶,將飛行器“吸入”高空。)
此事件被認定為飛行意外事故。記者就此采訪了滑翔傘飛行專家詹永海。
詹永海,畢業于沈陽炮兵學院航空氣象專業,在部隊曾擔任空降兵教練員,現任中國航空運動協會認證滑翔傘/動力傘、動力降落傘教練員,中國航空運動協會滑翔傘項目考官。
這次飛行有嚴重安全缺陷
詹永海說,祁連山滑翔傘飛行事故中,飛行員在高原環境(起飛海拔超過3000米)長時間飛行,卻未佩戴高空供氧設備,存在嚴重安全缺陷。從3000米開始,空氣氧含量已降至海平面約70%,在8000米高度,氧氣濃度僅30%左右,飛行者會出現判斷力下降、意識模糊、動作遲緩、視力模糊、暈厥,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
“滑翔傘飛行高度和范圍都要嚴格審批,常規飛行不允許飛出自己空域的高度和水平范圍,否則會影響其他飛行器飛行。跳傘超過3000米高度,必須戴氧氣面罩。這個玩家沒戴氧氣設備,是一次非常危險的操作。”
詹永海說,本次案例雖極端,但仍未進入最極端積雨云核心區域。最強云吸垂直上升氣流速度可達每秒幾十米到幾百米,甚至更高,劇烈湍流時速最快能達數百公里,劇烈剪切撕扯力可能造成傘體大范圍崩塌或“螺旋扭轉”,在雷暴云中飛行還有電擊風險。
2007年,德國女飛行員Ewa Wisnierska被吸入9800米高空,15分鐘失去意識,奇跡生還,但同場中國男飛行員因凍傷和缺氧身亡。
滑翔傘運動越來越受歡迎
據了解,滑翔傘運動近幾年越來越受歡迎,飛行員和場地數量與日俱增,據官方2020年數據,全國登記備案的注冊滑翔傘場地168家,注冊飛行員13877人,還在快速增長,近三年每年增速超20%。
謝佳琪,30歲,新杭州人,互聯網從業者,去年年底開始學習滑翔傘,雙休節假日都會去富陽滑翔傘基地學習,每次待2-3天。
謝佳琪說,她大部分時間學理論課及地面練習,理論有氣象知識、滑翔傘知識等,地面練習業內叫逗傘,練習人與傘的默契程度。她在基地學習7-10天后獨立飛行。
“我平時會玩過山車、蹦極、跳傘等項目,一點都不害怕,但第一次滑翔傘獨立飛行卻有點害怕。首飛的時候,起傘了10多次,我都沒敢飛出去,到起飛停止線就放棄了,總感覺傘的狀態還不夠好,出去會不會有危險。后來教練讓我反復拉停試探,最后發出指令‘可以出了’,我終于飛了出去,最終首飛成功。
“飛起來那一刻蠻享受的,沒有想象中那么恐懼,是一種新的人生體驗,自己竟然可以在空中飛翔,耳邊除了風聲,整個世界都是安靜的,在空中換一個視角看世界,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神奇以及自身的渺小,那些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緊張焦慮,那一刻變得不值一提,耳邊只有風聲,整個世界都是安靜的……”
真正的風險來自無知和漠視
詹永海說,滑翔傘運動發展非常快,今年5月23日新考出的飛行駕駛員執照編號為“20136”,比2020年官方公布的13877人增長6259人,增長率45%,全國注冊滑翔傘場地增加了近百家。
普通人參與滑翔傘運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雙人滑翔傘體驗飛行”,一種是“滑翔傘培訓考取執照”。前者由一位具備雙人滑翔傘教練執照(國家或協會認證)的教練帶飛體驗者,乘客位于前方,教練操控傘具。后者在教練指導下,學員逐步學習起傘、助跑、控傘、起飛、落地等基本飛行技能,完成中航協培訓大綱訓練內容與考試后,可獲得滑翔傘飛行執照。
“雙人滑翔傘體驗飛行有一系列規范,比如需穿長褲運動鞋,避免空腹或剛吃飽飛行,全程聽從教練指令,若想拍照,使用掛繩或固定器材,嚴禁飛行中自行拿出手機,適合人群年齡一般為8-60歲,無重大疾病,如心臟病、癲癇、高血壓。
“滑翔傘培訓飛行,初學者容易動作不穩,導致滑倒、傘布纏繞,落地不當易摔傷等等,須選擇有中國航空運動協會認證資質的培訓機構,由認證教練員進行培訓,在合法基地進行訓練。
“無論哪種參與方式,請始終記住,滑翔傘并不是‘極限運動’,而是一項可以安全、愉快、系統學習的飛行方式。真正的風險,來自對自然的無知、對規則的漠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