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五月,清鎮市老馬河畔的劉吉武木雕藝術館內,樟木清香彌漫。1000余平方米的展廳中,百余件木雕作品錯落陳列,靈氣逼人、栩栩如生。

順著陳列區往里走,便是劉吉武的工作室,42歲的他身著迷彩服,手持刻刀正與徒弟陳歡歡、陳子羨伏案創作,木槌敲擊聲與電動雕刻機嗡鳴交織,木屑隨刀鋒翻飛間,普通的木料在他們的精雕細琢下,變成一件件精美藝術品。

《烽火遺韻》是劉吉武正在創作的一組木雕作品,聚焦軍大衣、軍靴、木箱、棉帽等老物件,這組木雕借“烽火”憶戰爭歲月,以“遺韻”留歷史余味,凝“軍魂”展軍人精神,是對往昔軍旅的深情回望,更是對軍人崇高精神的永恒致敬。

眼前還有另一件木雕作品,一塊木頭竟然變成了一幅荷景:花瓣自蓮蓬蜷曲舒展,刀痕游走處,荷葉筋脈蜿蜒浮凸,似有風穿葉隙。浮雕與鏤空雕相映,木紋裂變成瀲滟水波,恍若一莖清荷正破水而出。
劉吉武將其取名為《一潭和氣》,經過構圖、選料、掏底、鋸板、打大胚、拋光等步驟,已經花了大半年時間。
劉吉武介紹,一般的木雕作品,耗時三五個月。有些小件的,小半天就能完工。但是,一件好的木雕作品通常要耗時半年以上。

在陳列區,一雙木雕軍靴引人入勝,變形的鞋身上有一只蜘蛛,鞋皮坑洼泛白。這個作品叫《足跡》,在中國(重慶)第八屆工藝品大賽中榮獲金獎,它的原型是劉吉武在部隊穿了5年的作戰靴。
劉吉武的爺爺、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10多歲的時候,他就會做家具了。2000年,劉吉武入伍,當時接兵干部到家里,看見滿屋子都是他的畫作,對他十分欣賞。
劉吉武到部隊后當過文書,他出的黑板報多次在部隊評選中獲獎。對他而言,黑板就是畫板,他每月的津貼大部分用來買畫筆、顏料和繪畫書籍,每天除了訓練,就是畫畫。
看見他的創作熱情,連隊還專門騰出一個小房間給他當畫室。2003年,他以部隊廢棄木材為料,開始接觸木雕,將軍旅生活場景化作創作源泉。
16年的軍旅生涯,不僅成就了劉吉武的木雕藝術之路,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眾多素材。他的作品因接地氣的表現力深受大家喜愛,并逐漸在各種展覽和評選中嶄露頭角。
迄今,劉吉武累計創作木雕、書畫作品超2000件,其中作品《崢嶸歲月》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作品《小背簍》,獲得首屆“萬清堂”杯全國木雕藝術大賽金獎;作品《小憩》斬獲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當代組金獎;作品《鄉情悠悠》獲貴州省工藝美術展金獎。
木雕作品好不好,劉吉武認為一看結構,二看創意,三看作者有沒有用木頭說話。
由于沒有受過系統的美術教育,有一段時間,劉吉武覺得自己的作品達不到想要的美感,為了突破創作瓶頸,他拜四川美術學院老師楊恒清為師,精進木雕技藝。
除了軍旅題材,劉吉武常去鄉間田野采風,尋找創作靈感,他以鄉村圖景為題材創作了很多木雕作品。
農民田間奔走勞作、苗族姑娘手捧陶酒壺……就連花溪夜郎谷表情各異的石頭人,也在他的作品之列,每件木雕作品背后都是一個故事。

劉吉武的木雕作品除了銷往貴州省內市場,還銷往重慶、廣州等地。現在劉吉武是貴州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貴州省工藝美術雕塑雕刻專業委員會主任、清鎮市文聯副主席、清鎮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黔南州工匠大師。
今年1月,劉吉武的木雕技藝被列入貴州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幾天,劉吉武積極在貴州各院校宣講,向師生展示傳統木雕藝術的魅力,在更多學子心中播撒下非遺保護的種子。同時,他組建團隊系統教學,培養了一批年輕木雕藝人。他還計劃和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一起創辦退役軍人創業基地,將木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推動規模化產業發展。
當問到是什么讓他20余年堅持木雕技藝時,劉吉武說是熱愛,他想讓木雕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讓貴州的木雕技藝走向全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韻
一審 何永利
二審 田洋
三審 歐陽海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