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麗娜
北京的環京可再生能源圈點亮萬家燈火,成都街頭每三輛汽車就有一輛“喝電不喝油”,深圳近七成電力來自清潔能源……這些悄然改變生活的綠色細節,勾勒出中國城市“雙碳”轉型的鮮活圖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雙碳指數》第三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氣候雄心、低碳狀態和排放趨勢三個維度對110個重點城市的“雙碳”進展態勢開展了系統評價。北京以突出的氣候雄心與低碳狀態表現排名榜首,成都、寧波、深圳分列第二至四位,昆明、上海、廣州等城市躋身前十。海口、上海、常州等城市在新能源消費、充電基建等領域嶄露頭角,一場關乎你我日常的綠色變革正加速落地。
綠色消費場景加速落地
能源轉型支撐消費升級
本期指數評價期內,我國能源轉型又邁上新的臺階,可再生能源裝機繼續領跑全球。截至2024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8.89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6%,再次超越火電裝機,為居民綠色用電提供充足保障。消費側同步呈現爆發式增長:全球超半數電動車行駛在中國,充電樁數量較“十三五”增長60倍。深圳電網清潔能源占比近七成,成都通過“以電代煤、代油”行動推動居民能源消費清潔化,北京構建環京200公里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圈,為城市消費場景注入綠色動能。
經濟社會結構指標中,海口、上海和常州分別在新能源車滲透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能源車產業規模方面有突出表現;蘇州通過“三定一督”機制有效實現社區垃圾分類,將綠色生活方式融入日常消費環節。這些實踐表明,消費端的低碳選擇正成為城市“雙碳”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轉型挑戰凸顯
目標模糊與消納瓶頸制約消費潛力
盡管部分城市在綠色消費領域形成示范效應,但報告指出,雖然城市氣候雄心連續兩年上升,但部分城市排放增長較快。在城市“雙碳”指數三大指標中,氣候雄心連續兩年上升,而低碳狀態這個關鍵指標與上期基本持平,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現新的峰值,導致達峰趨勢指標得分出現較為顯著的下降。這凸顯出低碳轉型還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實現“雙碳”目標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持續付出艱苦努力。
分布式光伏有效推動了東中部城市能源清潔轉型,但并網消納存在挑戰。山東戶用光伏裝機占比在2023年底已達到45%,安徽、江蘇等省新增裝機顯著提升,但電網低壓端承載力不足引發的“并網難、消納難”問題可能抑制居民參與分布式能源消費的積極性。此外,盡管44個城市實現碳排放強度與PM2.5 濃度協同下降,但總體相關系數仍較小,說明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工作還只是初見成效,有待進一步加強。
政策建議
以消費市場為支點撬動“雙碳”全局
針對識別的問題,課題組對評價城市提出四點行動建議。
一是進一步細化碳排放雙控目標并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雙碳”工作的約束激勵機制。按照《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科學制定碳排放雙控目標,合理分解碳排放雙控指標,引導城市以更大的雄心、更高的愿景,激發自主創新,形成先行先試的驅動力。建議參評城市加強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消費等關鍵指標的統計和公開,以利于動員各界參與城市“雙碳”進程。
二是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應體系,提升供給能力。按照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原則,大力開發太陽能,圍繞城鎮建筑、基地設施、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構建多能互補的微型能源體系。在新的能源供應和運行體系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應綜合考慮區域能源需求變化,加強化石能源消減目標路徑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銜接,以及能源轉型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
三是加強協同增效,更加高效地同步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和增長。首先從降碳和大氣污染防治的協同入手,進而擴展到更多維度的協同,推進實現多重效益。這種協同效應不僅有助于實現美麗城市的環境目標,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增長。
四是建議地方通過信息披露調動綠色金融和綠色供應鏈等市場力量,促進企業承擔減排主體責任。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提升企業透明度,也有助于金融機構將環保表現作為決策依據,激勵綠色金融發展。構建綠色企業評估體系和激勵機制,通過評估和激勵,促使企業主動承擔減排責任,從而調動市場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