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通過網絡渠道購買農資的農民日益增多。然而,網絡農資銷售領域卻亂象叢生。
在一些自稱“農技專家”的博主的短視頻中,“一藥治百害”“生物科技大突破”等夸張宣傳話術屢見不鮮。打開這些短視頻賬號的“商品櫥窗”,里面擺滿了各種農資產品,其背后的套路逐漸浮出水面。
這些短視頻博主深諳流量密碼,精心炮制噱頭,目的就是博取流量,吸引農戶關注,進而通過帶貨銷售農資產品獲利。而農戶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多名業內受訪者指出,這些所謂的“農技專家”大多只是對農業知識一知半解的門外漢,按照寫好的文案照本宣科,為追求商業利益,不惜夸大農資產品功效,銷售質量難以保證的產品。
最高人民法院(下稱“最高法”)在今年3月份指出,在電商平臺蓬勃發展的同時,假冒偽劣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不法商販利用網絡平臺將偽劣農資銷售至全國各地。
處處陷阱
“微生物菌劑新王者,生物科技大突破……采用先進生物黑科技,從根源上解決農作物病害問題。”在抖音平臺上,某賬號在短視頻中這樣宣傳一款帶有“量子”二字命名的農藥。但視頻下方的留言者,只有兩三人。
記者以農戶身份,通過上述賬號聯系上了制造這款“量子”產品的農藥公司主要負責人。溝通中,他承諾:“產品你放心吧……純生物的,專業解決各種疑難雜癥。”
隨后,這位負責人向記者發來了這款農藥的圖片和簡介。圖片顯示,該農藥是德國與中國臺灣共同研發、培訓的新型放線菌種制劑。“這是全國唯一的,你都沒見過這樣的菌液。”他說,但“價格不貴”,一背壺(30斤水)的量,算下來也就10多塊錢。
然而,當記者詢問是否有相關證據能證明這是德國與中國臺灣共同研發時,這位負責人稱這是“公司的機密”,不肯透露。當記者進一步問及是否有相關專利時,他卻表示“專利倒不是最重要的”。
而當記者詢問是否可以在線上購買這種農藥,他表示,公司目前沒有開展線上銷售業務,網上通過短視頻傳播主要是為了引流。要是農戶覺得產品可行,到時候可以進行線下交易。
段女士是一家農資產品生產商家的區域經理,作為一名十年行業經驗的“農業人”,段女士對近年來行業亂象有著深刻的體會。她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凡是說一包肥料或者一瓶農藥可以治療上百種病蟲害的,業內人“一看便知是胡扯”。但一般的農戶,并沒有這樣的甄別能力,因而容易上當受騙。
廣東陽春的農業種植大戶老陳有著幾十年種地經驗,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農作物病蟲害種類繁多,需要不同防治方法和藥劑,根本不存在一種農藥能包治百病的情況。
段女士發現,與那些自稱是“農技專家”的博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正兒八經的農業技術老師和技術專家,他們傳播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實用技術,但這些內容往往因為缺乏娛樂性和刺激性,而很少被人關注。而那些偽專家卻憑借著夸張的表述,吸引了大量農戶的關注,并趁機售賣產品獲利。
山東一家農業技能培訓機構的相關負責人也向第一財經記者提到,當前網絡上存在一些農業AI制作的展示農業大豐收場景的視頻。業內人士能看出套路,但很多農戶尤其是小農戶缺乏辨別能力,看到視頻中的大豐收景象容易沖動下單購買農藥。據其介紹,她所在的機構就有學員此前上過當。
第一財經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輸入“農藥”“虛假宣傳”等關鍵詞查詢,發現有多起涉及利用短視頻虛假宣傳農資產品的案件。比如,202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鄭某姣通過抖音視頻了解到案涉農藥“大某襖”防凍劑,購買使用后因未達宣傳的防凍效果,致使砂糖橘遭受凍害,造成財產損失。法院最終認定農資店銷售時存在虛假宣傳行為,判決其賠償近4萬元。
網絡農資銷售亂象不僅體現在虛假宣傳上,偽劣產品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不法商販利用網絡平臺將偽劣農資銷售至全國各地。比如,2023年12月,湖北省枝江市公安局對外發布消息,該局成功破獲一起特大生產、銷售偽劣獸藥案,涉案價值3000余萬元。犯罪嫌疑人通過上傳虛假的獸藥經營許可證,在多個電商平臺注冊網店,其銷售的“三無”偽劣獸藥涉及9省份19家上游生產廠家。
今年3月31日,最高法院遴選發布4件“農資打假”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涉及網絡銷售。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間,被告人丁某明知自己銷售的總攻牌“草甘膦異丙胺鹽”農藥除草劑是不合格產品,仍銷售給被告人張某平,銷售金額共計122萬余元。張某平明知產品不合格,仍多次購買并在多個網絡電商平臺注冊店鋪,通過低價、雇請人員刷單等方式吸引顧客購買,將所購農藥銷售給全國各地不特定消費者,銷售金額達196余萬元。
經檢驗,涉案農藥除草劑草甘膦含量僅為5%左右,遠低于標注的30%質量指標,被認定為劣質農藥。法院最后以銷售偽劣產品罪判處被告人丁某有期徒刑八年,判處被告人張某平有期徒刑七年。
線下困境與線上挑戰
段女士向記者表示,當前線下農資銷售市場正面臨著諸多困境。線下銷售競爭異常激烈,價格戰此起彼伏,商家們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不惜降低價格,導致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且,農戶到線下農資店購買產品時,有時會采用欠款方式,這使得農資店陷入了賒銷的困境,資金周轉困難。
線上銷售則不存在賒銷問題,商家無需擔心款項,但線上市場也并非凈土。近年來,許多線下農資店看到線上優勢,紛紛將產品轉移到網上銷售,線上業務體量增長迅速。“線上經營三五年,業務體量就超過了線下十年的規模。”段女士說,在這種情況下,不轉型線上經營將面臨巨大壓力。她同時表示,農戶在線上購買到不合格產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貪便宜的心理,一些不法商家正是利用這一點,以低價為誘餌銷售偽劣農資。
幾年前,段女士所在的公司開始組建線上短視頻團隊,開展短視頻傳播和直播等業務,但因難度較大暫停了一段時間。后來,看到別人做得風生水起,公司決定重新開展線上業務,通過短視頻介紹農業技術等相關知識獲取流量,將客戶引流給經銷商,為“經銷商賦能”,也讓更多經銷商和農戶了解自己。同時,公司還會為經銷商提供短視頻陪跑服務,打造專家人設、開設賬號并教會短視頻剪輯技術,但她表示,前提是經銷商本身已開店經營且具備一定的農業技術和知識,否則容易出現誤導農戶和虛假宣傳。
從一個農業“小白”到掌握一定農業技術和知識需要多久?上述山東一家農業技能培訓機構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若想真正學到農業種植知識,學員需到學校接受至少一個月的培訓,而一個月僅能學習到最基本的常識,想要熟練掌握技術、獨立出徒,沒有一年以上時間難以實現。也因此,她對網上那些宣稱只要通過短短幾天就能成為“農業大神”或“農業技能專家”的短視頻博主嗤之以鼻。
目前,一些賣貨視頻存在夸張宣傳亂象,不僅損害了農戶利益,也影響了整個農資電商行業的形象。有農資生產商家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強調,農資產品質量才是企業的生命線,并呼吁市場監督部門能在源頭上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從根本上杜絕偽劣農資流入市場。他同時介紹,為更好銷售農資,公司在給經銷商做培訓時會指導撰寫吸引人眼球的爆款文案。
受訪者同時表示,隨著農資線上銷售日益普遍,部分電商平臺在資質審核把關方面仍存在漏洞,這為一些不法分子輕松注冊網店、銷售假冒偽劣農資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如何填補這些漏洞,有待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同時相關電商平臺也應不斷完善自身管理。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